在这个炎炎夏日,一座座“共享小屋”正悄然出现在延吉市部分街道社区。它们既是居民的“生活驿站”,又是游客眼中的“城市风景”,更是户外工作者的“避风港”。这些不过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城市治理的大智慧,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的温情纽带。
北山街道丹山社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出功能强大的共享空间。其“4+N”功能区(多功能厅、民情议事厅、健康小屋、文体活动室)配备雨伞架、助残器具等硬件,居民可便捷享受充电、阅读、热饭等多元服务;丹虹社区的“共享小屋”精准聚焦便民与户外工作者需求,舒适的桌椅供人小憩,饮水机、微波炉解决饮水热饭之急,充足的电源插座驱散“断电焦虑”,应急药箱、工具雨伞、书报杂志一应俱全,让快递员、环卫工等群体在奔忙间隙,感受“家”的温暖;丹光社区“共享小屋”以“健身互助”为亮点,由物业提供场地支持和基础设施维护,更配备了体育用品、运动设施、饮用水和医药箱等共享物资,无论是居民茶余饭后的轻松锻炼,还是物业工作人员在巡逻间隙的短暂休整,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运动+互助”的独特氛围,让这一空间成为凝聚社区活力、拉近邻里距离的“健康纽带”;丹青社区焕新升级的“共享小屋”则成为爱心涌动的平台,这里有老党员送来的崭新工具箱与雨衣,有热心居民捐赠的排球、羽毛球……这4处“共享小屋”不仅提供免费休息、饮水、充电、如厕等基础服务,更延伸出文体活动、健康检查、爱心义诊等特色活动,以“芳邻互助点”“工会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多元形态,成为提升社区温度、凝聚邻里情谊的重要纽带。
“以前觉得‘共享’是个时髦词,现在发现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一位正在丹虹社区“共享小屋”热饭的环卫工人笑着说。当家门口的便利触手可及,当邻里的笑容因互助而绽放,一种更具归属感与温度的社区生活,已然在共享中生根发芽。
公园街道的“共享小屋”则将这种归属感扩大到游客群体。这座小屋安置在延吉网红弹幕墙附近,整体采用现代简约风格,白色外观搭配木质装饰,与邻近的人民公园环境完美融合。步入其中,整洁明亮的空间布局和独具特色的灯箱背景墙映入眼帘,空调系统持续输送着清凉空气,瞬间驱走了“身心”的炎热。小屋内不仅配备了座椅、应急药品、免费饮水、充电设备、行李寄存等基础服务设施,还准备了延吉旅游指南折页,并有志愿者为来延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等服务。凭借现代简约的设计和人性化服务,这里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延吉的待客之道,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地”。
“外面高温达35℃,能进来吹吹空调、喝杯水、歇一歇,简直太可心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笑着竖起大拇指。还有一位游客因过敏引发荨麻疹,着急询问药店位置,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立即根据其具体过敏原因,使用急救箱内的药品并指引其前往最近的药店。游客动情地说:“这座小屋就像城市的‘会客厅’,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暖心坐标’。”
—— 记者手记 ——
在大众眼里,一个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不只在于高楼大厦的数量、车水马龙的路政设施等硬件外观,更在于能否为快递员留一把椅子、为游客备一杯热水、为老人设一个健康站等人文内涵。延吉的“共享小屋”之所以能“破圈”,正在于它既解决了具体问题(充电、饮水、休息等),更重建了现代人普遍缺失的“附近关系”。
当“共享小屋”成为居民自发捐赠的“爱心集散地”,继而变成展示城市形象的文明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升级——把服务做进需求里,把温度传到人心里。这些小屋就像城市的“微血管”,虽然细小,却让整个肌体更具活力。它们的价值,早已超越便民设施的范畴,更成为测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温暖刻度。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