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长江下游唯一未开发的生态洲岛,其“生态家族”阵容令人瞩目,“微笑天使”长江江豚成为这里的常客,这座小岛正以震撼人心的生态蜕变,绘就长江大保护的壮丽画卷。 新济洲是长江入江第一洲,也是我国首个长江洲滩型湿地公园。曾经,生产开发让洲岛湿地生态受损。为守护长江生态,当地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岛上居民全部有序搬迁,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退渔还湿、岸线修复同步推进,昔日繁忙的渔业区化作水草丰茂的湿地,破损岸线重获生机,成为生物的理想家园。一系列举措让新济洲湿地率从39.98%跃升至69.91%,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枕鹤优雅降落,生物种类从1704种激增至1937种,生物多样性实现跨越式提升。 新济洲的变化,只是长江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在长江大保护上持续发力,以铁腕治污的决心和行动,换来了“一江碧水两岸绿”的喜人成果。从南通滨江公园的生态修复,到常州高新区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升级,再到泰州市率先试点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江苏多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功破解了“重化围江”的难题。如今,长江江苏段水质稳定达标,两岸绿意盎然,昔日的“臭水沟”早已蜕变成生态长廊,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图景。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对长江禁渔,要有“10年后我们再看效果”的定力;对大理洱海保护,保持“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的耐心;对防沙治沙,不惜“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言语谆谆意深长,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清醒认识,也提醒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守护生态安全,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绿色征程。在制度日益健全、科学不断进步的同时,更要凝聚起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共识。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沿着对的路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干,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当更多人在亲身参与中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推动生态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行动”转变,宏伟蓝图终将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