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温情中国】乌鲁木齐:城市脉动中的民生温度
2025-09-24 来源:央广网

image.png

编者按: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精心策划了“人民城市·温情中国”新疆篇网络主题活动。记者们将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用脚步探寻每一个城市的肌理,用镜头捕捉每一处民生的温度,生动呈现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共建、共享发展的城市新图景。

央广网乌鲁木齐9月24日消息  从天山区清运队调度员十余年的城市穿梭,参与并见证城市环境焕发新生;从“三馆”优雅迁入“六馆一心”,为市民铺就一条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之路;再到高新区(新市区)“智高新”数字应用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入,让智慧服务触手可及……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每一处细微的脉动都唱响着民生的关怀与进步的旋律。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勾勒出乌鲁木齐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更深刻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内涵,让城市的每一次跳动都饱含对民生的深情厚谊。

清运提效换新颜:天山区垃圾分类绘就城市文明底色

早上七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环卫清运队的调度员张新民已经检查了天山区大半的垃圾清运情况,七点半,记者跟着他的调度车穿梭在天山区的大街小巷。一个个小区、商圈、清运站……就在这晨曦交换之间,他在道路上见证着城市的变化。

张新明回忆,以前垃圾车无水箱、未分类,常有满溢滞留、异味扰民问题。如今,通过优化调度流程、增设分类专用车辆、建立社区-清运队快速响应机制,提升了垃圾清运速度,也提高了市民满意度。

张新民查看垃圾转运站情况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随着城市发展,市民观念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进步。清运队分类负责人孟庆超介绍,2019年天山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为1117个小区、284个党政机关和110所中小学、幼儿园配备34515个垃圾分类桶。清运队还联合街道、物业、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从源头改变居民意识,使居民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0%,让城市环境全面改善,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初心。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清运环卫队吉顺路转运站站长马晓玉称,转运站垃圾量每日保持100吨,最高达160吨至180吨。如今垃圾分类渐好,餐厨与生活垃圾分开处理,既环保卫生,又减轻工作。话语中透露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自豪与肯定。

“居民意识提升,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后续我们计划增加40个试点小区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理念。”孟庆超说。

新款餐厨垃圾车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观念提升的同时,天山区不断更新环卫设备,引入8吨大容量垃圾车、带有倒车影像和GPS定位的新设备,提高了垃圾清运效率,减少了二次污染。

“这是我们今年计划报废的车辆,那个是我们新引入的8吨车,还有那边停的是大小不同的厨余垃圾车。”在清运队,张新民指着周围的各类清运车如数家珍。

迎着晨光工作的张新民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路越来越宽了,城市越来越干净了,我们心里也越来越敞亮!”张新民调度车的遮阳板上夹着一张老旧的对讲机号码,这些号码代表着每个站点、片区的负责人,这些数字和天山区的街道一样早就印在了他的心里。从“不熟悉”到“活地图”,张新民就在街道穿梭中,守护着城市环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文化矩阵焕新升级: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共筑市民心灵栖息盛境

乐曲悠扬、舞姿翩跹、曲韵绕梁……走进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新馆,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9月1日起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迁至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新馆,正式对市民开放,为大家带来全新文化体验。这座坐落于会展片区凤起街111号的文化地标,自建成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新馆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搬迁后,新馆面积从5500平方米增至12500平方米,分A、B、C三个区域,功能明确。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介绍,A区是市民咨询、报名、休闲及数字化设备体验区,37个文艺团体也一同搬迁至此;B区是主要培训和活动区域,教室增多、空间增大,训练时间和场地更充足,市民可尽情感受文化生活;C区聚焦美术及非遗,展示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文化馆遵循全民普及、公益免费的培训原则,每年开设四期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马上将开展秋季文化培训,涵盖舞蹈、音乐、器乐、美术、声乐、健身等六大类小门类,主要面向全市各族青少年及市民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免费艺术类培训班,还有少儿培训、群众性文化活动、展演等活动,为市民搭建起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广阔平台。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另一边的图书馆中书香氤氲,前来阅读的市民与摆放存书的工作人员的身影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温馨的求知画卷。

乌鲁木齐市民李女士称,自己备考常来此学习,环境舒适,学习有动力,放松时还能看其他书,是备考、阅读的好去处。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馆由两个场馆构成。3号馆架空层的少儿馆是全疆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独立少年儿童馆,为小读者打造专属阅读天地。主馆在6号馆1至3层,新馆总面积1.81万平方米,比老馆增加6600平方米,阅览座席从1000个增至1650个,为更多市民提供舒适阅读空间。

市民在图书馆自习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智高新”注入基层治理“新”活力

“使用这个平台就跟我们网购一样,我在家碰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给社区工作人员。”高新区(新市区)天津路社区居民刘忠说。

从基层减负到服务增效,从数字赋能到共建共享,高新区(新市区)“智高新”数字应用服务平台上线一年多来,通过智慧服务、高效治理、新质减负三大举措,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减负、便民、惠企、增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处理,我们可以真正下沉进网格、解民意,提高了工作效率。”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长春中路街道天津路社区全科社工晋文丽对“智高新”平台赞不绝口。

天津路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智高新”平台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们最具特色的就是三项便民服务,一个是我们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基地的参观,一个是我们慢性病购药,还有一个是我们巾帼家政进社区的服务,居民都可以通过线上下单,我们网格员线下进行上门服务。”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长春中路街道天津路社区党委书记焦雅楠介绍,“通过‘智高新’平台可以做到减负、增效、便民、惠企。”

“智高新”平台搭建起了一个开放、互动的社区治理生态。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渠道,也为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和企业提供了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

嘉华园小区居民孙女士高兴介绍,前两天她在平台预约免费家政服务,很快有工作人员联系。现在平台便民服务方便,反映问题能获积分,用积分可兑换礼品、日用品,这既提高办事效率,也让社区和生活环境变好。

“智高新”平台小程序界面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截至目前,“智高新”平台涵盖16个模块111个功能,解决基层负担重问题。该平台已在高新区(新市区)37个部门(单位)、21个街道(乡镇)、172个社区(村)推广使用,居民实名注册量超34万。真正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

焦雅楠了解居民情况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乌鲁木齐市在发展中不断焕新,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变化紧贴民生需求,重视市民生活品质;“六馆一心”滋养文化,成为市民心灵栖息地,照亮城市角落,丰富精神世界;“智高新”平台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让市民享受便捷服务。

乌鲁木齐市用实际行动证明,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未来,每一位市民都能继续在这座城市里收获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