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朝鲜族背架舞薪火相传
背架舞是典型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影响范围广泛、传承基础牢固,2011年,“朝鲜族背架舞”成功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族背架舞广泛分布于鸭绿江北岸和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聚居区,其核心区域为现今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尤以龙井市境内最为流行。背架舞来源于民间农耕生活,是朝鲜族民众自导自娱的即兴舞蹈。解放前主要在农村的地头、打场空地,男女老少即兴表演,后来通过艺术家的改编,逐步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朝鲜族背架舞具有大众性、节奏性和写实性特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节拍,其舞姿朴实、自然,整个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农耕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民耕作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作为“朝鲜族背架舞”非遗项目的申报地区,近年来,龙井市一直致力于朝鲜族背架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购置乐器、道具和服饰等文化设备,参加各级各类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展示其独特艺术魅力。同时以龙井市东盛涌镇、开山屯镇及龙井市北安小学为主要阵地,开展“朝鲜族背架舞”传承普及进村屯、进校园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背架舞,加入到学习背架舞的行列,让这项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房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