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充分发挥新电商赋能边境村兴产业、聚人气、畅流通、促增收作用——点燃电商“新引擎” 按下振兴“快进键”
网络宽带畅通南北,快递物流触达乡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为“新农活”。近年来,我州充分发挥新电商赋能边境村兴产业、聚人气、畅流通、促增收的作用,提升电商公共服务能力,拓宽产品产销供应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边境村的振兴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天我带来的是珲春本地产的苹果,口味香甜、清脆爽口,喜欢的家人们可以点开‘小黄车’下单品尝。”近日,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党支部书记吴宏作为电商主播,通过抖音直播平台积极推介家乡的优质农产品。
东阿拉村是边境村,地理位置偏远,在没有开通直播账号的时候,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容易滞销和积压,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
“现在村里建有电商服务站,接通了4G网络,邮政物流每天配送,有这样完善的配套设施,我们是否能利用电商走出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吴宏说干就干。他学习拍摄短视频,在视频中呈现边境村淳朴的风土人情,介绍当地产的鸡心果、大米等优质农产品。网友看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过程,增强了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度和吸引力,吴宏直播账号的关注量、点赞量和产品的成交量得到提升。
如今,在延边像东阿拉村一样,将本地传统农产品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商品的村越来越多,为我州边境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我州依托县域商业建设项目,新建边境镇镇级商贸中心2个,改造农产品商品化预处理中心项目1个,使边境村商品销售、物流仓储、农产品预处理、供应链等支撑功能得到持续优化。我州98个重点边境村中,71个村建有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72.5%;争取省级新电商产业“兴边富民”试点村27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从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的含硒苹果、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的有机大米、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的苹果梨、和龙市南坪镇芦果村的雪鹅在网上热销,到顺合鑫黄牛肉和康植元饮料等4款边境村产品入选“吉林好物”;从组织边境村企业参加“中国延边—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名优商品展销会”和“陕西双品网购节”等各类展会,到帮助边境村对接东方甄选、西安直播电商协会、西部云甄选、吉什里供应链、榴小敏严选等电商平台和供应链……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和口碑传播效应,我州边境村的特色产品和山野好货不仅迅速打开市场,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增强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今年5月,州农业农村局、州商务局联合中国邮政延边分公司举办“吉货出吉 振兴邮我 兴边富民”助农直播活动,销售边境村大米、黄牛肉和山野菜等农特产品近1万单。今年6月,我州组织16家“延边好物”企业参加吉林省边境地区产品展销会,“延边好物推荐官”主播团队“东北划拉哥”“山里娃延边”现场直播带货,推广销售延边边境产品,合计吸引抖音平台26万余人次观看直播,2小时销售产品1万余单,助力我州边境产品线上“出圈”。
发展农村电商,技术是支撑,人才是基础。今年8月,一大批“吉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志愿者”到达我州各村开展服务工作,为边境村电商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能量。我州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卫国戍边”青年电商训练营、“名师边疆行·新电商实训营”等培训活动,课程涵盖精细化运营、品牌塑造及直播电商拓展等多方面内容,提升志愿者们的电商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我服务的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有机大米种植加工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村民年龄普遍偏高,对电商业务的运用能力较差,成为制约有机大米销量的主要因素。”西部计划志愿者母禹彤说,通过直播电商理论及实操培训学习,她与志愿者希力德格拍摄宣传视频近40条,每周一至周五进行直播带货,目前已销售2024年新米500余单,线上销售量占总销售量近50%。
新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范围,还为村民在电商运营、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开辟了更多直接就业渠道。近年来,我州积极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电商专业人才,鼓励他们长期致力于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截至目前,我州共组织35人参加“数商兴农”进吉林线上培训,24人获得结业证书;推荐全州44人加入吉林省“兴边富民”网络主播联盟,促进农业领域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点燃电商“新引擎”,按下振兴“快进键”。我州边境村电商产业正乘势而起、蓬勃发展,不断结出产业升级、人才回流和农民增收的振兴硕果。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