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东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谈变化、说感受、话发展——幸福沃土绘振兴
2月8日晚,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部里暖意融融,近20名党员干部和村民围坐在大屏幕前,聚精会神地收看《新闻联播》,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东村,他在田埂上、农家院、老村部等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振兴发展的东风。如今,这个曾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已蝶变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村民们的笑容与稻田里的金色标语“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交相辉映,诉说着新时代边疆乡村的奋进故事。
《新闻联播》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让大家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这让我对乡村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返乡创业青年、吉林省铭睿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娜表示,这几年,光东村围绕稻田做文章,打造了稻田火车、拖拉机农场、稻田咖啡厅、田间美食等旅游项目。通过多种乡村研学课程体系,光东村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级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以旅游引领、农业创新、科技赋能,三产联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光东村生产的大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眼前的稻田还是过去的那片稻田,但通过我们十年来的努力,稻田已经拥有了更高的价值,能够为村民带来更高的收入。”谈及变化,杨丽娜难掩激动之情,她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公司每年能为村集体分红43万元,并带动更多村民创业、就业。
“聆听总书记的讲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对农村、对农民的重视。”收看完《新闻联播》,光东村妇联主席王丹丹十分激动,她细数光东村的变化。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东村时提出,“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如今,光东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住进了新房子、通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现在我们村夏天有场地打门球,冬天有老年活动室可供娱乐,一点不比城里的生活差。”王丹丹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心潮澎湃,催人奋进!”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激动地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光东村,并在回复村民的信中殷殷嘱托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十年来,光东村整合土地资源,创办大米加工厂,打出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每年2000吨的产量供不应求;将绿色主导产业与休闲旅游农业、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民族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就地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4万元;积极推动旱厕改造、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村屯绿化美化亮化。
“总书记指出,‘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金宪表示,下一步,光东村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建+旅游,持续抓好研学、农旅等方面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亮化工作,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书写新的亮丽答卷。
夜幕降临,稻田旁“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巨幅标语在太阳能路灯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光东村的故事,是边疆乡村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笔绘就的振兴长卷,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东北黑土地上的生动实践。十年蝶变,这里正以昂扬之姿,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栋辉 王昕瞳/文 陈延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