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中华老字号”——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的国药传承与创新之路
初春时节,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厂区内机器轰鸣,一批批饱含科技元素的药品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家从东北小城敦化走出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1家子公司、总资产超300亿元的现代化药业集团。
从1957年的国营延边敦化鹿场起步,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完成了华丽蝶变,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传统理念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典范。风雨兼程68载,敖东人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部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史诗。
鹿场起家,开启创业征程
1957年,国营延边敦化鹿场在敦化成立。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为鹿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初创时期,鹿场仅有几十头梅花鹿和十几名职工,主要生产鹿茸等初级农产品。
“那时候条件艰苦,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我们得轮流守着鹿圈,生怕鹿群受冻。”现年86岁的敖东第一代员工金大爷回忆道。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为“敖东”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给这家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1年,国营延边敦化鹿场开始尝试鹿产品深加工,开发出鹿茸片、鹿茸精等产品,迈出了向工业化转型的第一步。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董事长李秀林回忆说:“当时,我们意识到必须要走深加工之路。”这一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让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抢占了先机。1993年,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完成了从传统养殖场向现代化制药企业的华丽转身。更名后的敖东,以“传承中药文化、弘扬国药精髓”为使命,这一理念也贯穿了企业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守正创新,探索中药现代化
走进吉林敖东药业集团总部展厅,一面“药材墙”格外引人注目。长白山人参、鹿茸、灵芝、五味子等道地药材被精心陈列其中,无声地诉说着企业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不远处的“产品展台”前,一款款新型药品凝聚着敖东人的研发智慧与心血。
1999年,企业投资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引进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标准。以拳头产品“安神补脑液”为例,研发团队通过现代技术解析出其中发挥作用的7种主要活性成分,并建立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这种“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发展思路,让企业在中药现代化研发领域屡创佳绩。2005年,“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企业参与制定的“梅花鹿茸分等质量标准”“鹿茸加工技术规程”成为国家标准,为梅花鹿鉴别和加工提供了权威的技术规范。截至目前,敖东已拥有发明专利100余项、中药保护品种12个,构建起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产业报国,实现跨越发展
翻开敖东集团的发展版图,其扩张路径清晰且坚定: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医药企业之一,成功踏入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998年并购重组洮南制药厂、延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延吉二药有限责任公司延边中药厂,完成首次跨区域整合,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2010年投资20亿元建设敖东工业园,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产能,实现了产能质的飞跃。
“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只算经济账。”李秀林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得到了生动诠释。疫情期间,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第一时间改造生产线,紧急生产防疫药品,并向武汉捐赠价值数千万元的医疗物资。“那段时间,我们车间24小时连轴转,没人喊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药企人的无上光荣。”生产班长刘师傅回忆道。
为保持老字号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不仅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还设立了“名师带徒”制度,让老药工的经验得以传承。年仅35岁的研发中心主任赵博士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他表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在老字号企业中实现了完美融合,这是企业始终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面向未来,擘画创新蓝图
站在新起点,敖东人已绘就更宏伟的发展蓝图。“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必须与时俱进。”李秀林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企业,让传统中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为此,吉林敖东药业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5%投入研发,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长白山麓到鹏城之滨,从传统鹿场到上市集团公司,吉林敖东68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医药企业艰苦奋斗、创新求变的生动缩影。在这片流淌着中药文化血液的土地上,敖东人用智慧和汗水证明:“老字号”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化石”般的文化传承者。当世界目光越来越聚焦东方智慧时,吉林敖东药业集团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让中华医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敖东的成功,在于它既懂得低下头真诚地继承传统,又能够抬起头勇敢地开创未来。这正是所有“中华老字号”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的共同密码。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