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山”回乡记——一位基层干部情系家乡的故土情怀与振兴蓝图
清明时节,细雨如酥。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四平市推进玉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付山,再次回到家乡——汪清县复兴镇金苍村。与往年回乡祭奠不同,今年的他,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乡村振兴计划。
4月5日,略带微寒的春雨,悄然洒落在复兴镇的一处烈士陵园。王付山献上鲜花,伫立在石碑前,轻声诵读着碑上铭文。“先烈们的英勇牺牲,铸就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些后来人,必须继承他们的遗志,持续为人民福祉拼搏奋进。”王付山对记者说。这已经是他连续十年在清明节回乡祭奠先烈了。而今年,意义格外不同。经过多年深入调研、精心谋划,王付山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关于促进家乡振兴发展的“实施细则”,多年来想要为家乡办实事的心愿,终于要付诸实践,去圆自己离乡多年的梦想。
祭奠仪式结束后,王付山马不停蹄地赶往复兴镇金苍村,与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商讨他心中的“复兴计划”。摆在桌面上的首个议题,便是“复兴镇废弃多年的林产品加工厂盘活计划”。“木耳曾经是镇里的支柱产业,但受地理位置偏远、销售方式单一、设备老化等诸多难题制约,产品销售陷入困境,不少厂子经营艰难。”复兴镇党委书记相杰坦言当前面临的困境。
王付山翻开笔记本,提出自己的“二步走”方案:第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对接林下经济深加工业务,大力开发黑木耳和山野菜等深加工产品,将深山里的优质特产,源源不断送往城市的千家万户,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旺盛需求。第二步,利用闲置或废弃的厂房,改造建设成冷库,实现产品的反季销售。“老厂房不能仅仅成为记忆,更要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王付山结合笔记本上详实的可行性分析数据,与镇村干部们深入探讨着“复兴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金苍村地理位置偏远,距离县城90公里。这里盛产的黑木耳、松茸、松子,是远近闻名的“山珍三宝”,然而却长期受困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销售难题。针对这一痛点,王付山带来的第二个计划——组建专业电商团队。“不仅要手把手教会村民直播带货,更要建立起标准化的品控体系和高效的冷链物流。”王付山计划邀请四平电商产业园的专家入村开展培训,争取在短短三个月内,孵化出20名本土“新农人主播”。相杰当场算了一笔账:“我们之前尝试通过电商形式销售大米,销售额一下子涨了3倍。金苍村的特色农产品极具销售潜力,这条电商之路值得大胆探索、全力推进。”
当话题转向文旅融合发展时,王付山展开一张汪清县资源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红色坐标是抗战博物馆,绿色线条勾勒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范畴,蓝色标记圈定了磨盘山风景区与影视城。“我们完全可以把‘红、绿、蓝’三色资源有机串联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吉林省研学旅行新线路。”王付山满怀信心地说。
王付山的构想初步成型:精心设计“重走抗联路”红色研学课程,深度开发虎豹公园“生态观察项目”,结合影视城开设民俗体验工坊。镇村干部对此十分赞同:“四平同样是英雄之城,但与汪清的特色截然不同。让四平城里的孩子来汪清看虎豹、学历史,我们的孩子也能担任小导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整整一天,王付山都在与相识多年的镇村干部们热烈商讨方案,不知不觉,暮色降临。站在金苍村的老榆树下,他轻轻摩挲着粗糙的树干,感慨万千:“每次回乡,都能欣喜地看到新变化。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让家乡的发展变化来得更快一些,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在回程的车上,王付山与四平的一名企业家通了电话。对方对林产品改造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两人当即商定见面详谈合作事宜。放下电话,透过车窗,王付山望着满山初现的嫩绿枝丫,仿佛看到了家乡振兴的美好图景。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