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正当时
今年,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出游热点,精彩纷呈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的假期体验。乡村旅游升温印证了干净、卫生、安全、文明、和谐正成为国人健康旅游的新准则,预约、分餐、适度、环保、绿色成为文明旅游的新风尚。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证明了旅游扶贫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
旅游扶贫必须精准。旅游扶贫要从扶贫目标对象、模式以及利益机制等方面做好文章,既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与环境,更要遵从旅游发展规律。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提高“造血能力”,要利用乡村旅游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有效转型,实现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的转化。
旅游富民需要重视当地人才培养。受疫情影响,一些青年农民工会返乡就业,他们带来人力资源、新观念、新技术。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返乡青年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新型旅游产品,进行产品促销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抓住机遇提升质量。我国乡村旅游整体上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不少乡村旅游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找准短板、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以实现提质升级。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必须在内涵上下功夫。乡村旅游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和设施改善,也要重视文化建设和环境改善,要把乡村从单一生产功能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要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弘扬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和活化的人文基础。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首先要形成高质量的产品,着力推动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把农民生产生活、乡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等打造成高质量产品,特别是疫情之后要加快开发安全卫生、文明健康的旅游产品。其次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制定完善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经营者、管理者、当地居民等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再次是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既要打造乡村旅游个体品牌,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点创建A级旅游景区,也要关注乡村旅游集群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集群发展,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总之,各地各级政府、文旅部门以及旅游企业要抓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多方合力,创新发展,化危为机,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赢得先机,实现共赢。
(据《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