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书香满城芳
从闭架式借阅到全年免费开放式服务,从手工编目到自动化管理,从单一的纸质文献到种类丰富的电子、数字资源……建州70年来,延边图书馆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在服务模式、阅读资源、服务内容等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7月7日,记者走进延边图书馆,聆听该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朴长浩讲述延边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朴长浩1995年入职,在延边图书馆工作了27年。讲起延边图书馆的历史,他如数家珍。据朴长浩介绍,延边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为延吉市民众教育馆图书室。1955年1月6日,经吉林省文化局批准,正式成立延边图书馆。延边图书馆是我州第一所公共图书馆,自成立以来,其馆舍先后经历了3次搬迁。2012年9月2日,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献礼工程,延边图书馆新馆舍正式投入使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延边图书馆虽然已经历过搬迁、重建、扩建,在馆舍条件、阅览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但借阅服务仍是‘人书分离’的闭架式,所有业务工作都要依靠手工操作完成。”回忆刚入馆时的工作场景,朴长浩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那个时期,读者想要在众多藏书中借到一本心仪的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者首先要在目录抽屉里找到借阅图书的目录卡,然后手工填写索书号、书名等信息,再交由图书管理人员到书库提书。整个借阅流程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很低。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愈加重视,延边图书馆与时俱进,迎来一次次“变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2000年,引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设备,建成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及馆内局域网,文献采访、编目、检索、流通等业务工作陆续实现自动化管理,结束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2013年,开始实行全年免费开放服务,取消了办证工本费等项目,免费向读者开放借阅室、自习室等公共服务区域及相关设施,提供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网络信息、文献检索等服务,并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与此同时,图书馆软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升级,馆舍由初创时期的‘一间图书室’扩大至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种类和数量日趋丰富,现有纸质图书58万余册;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建设延边图书馆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3D少儿数字阅读体验馆,引进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电子期刊借阅机、亲子电台等数字设备,目前,数字文献容量达20T。”提起延边图书馆的几个重要发展节点,朴长浩记忆犹新。
“建州70年来,延边图书馆一直在壮大,但服务读者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朴长浩告诉记者,为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共阅读资源共享,近年来,延边图书馆致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该馆在州内建立了2个图书分馆、36个图书流通站,并在军营、医院、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了6台数字图书借阅机,有效提高了公共阅读服务的“可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为更好地服务读者、吸引读者,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近年来,延边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常态化开展阅读推广、讲座培训、文化展览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文化活动,先后打造了“延图讲坛”系列精品讲座、“三点半”公益学堂、“故乡抒情”视听图书馆等文化服务品牌项目。据了解,该馆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0余场次,年均接待、服务读者达20余万人次。朴长浩说:“原来是我们等着读者上门,现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读者进馆,逐步形成了全民参与阅读、共享书香乐趣的良好局面。”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其承载的文化功能将越来越多元。”展望延边图书馆未来发展,朴长浩怀着一个并不遥远的愿景:努力打造“智慧图书馆”,让公众在图书馆这座精神家园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收获更多的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为映照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镜像,建州70年来,延边图书馆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变化,公共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折射出时代进步的轨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下,我州公共图书馆事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书香充盈延边大地。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房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