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经济”成为“参天大树”
近年来,珲春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曾经的“草根经济”在春风化雨中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形成了“丛林效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珲春市民营企业发展到5462户,其中,工业企业459户。
走进珲春兴阳水产的加工车间,穿着无菌工作服的工人们熟练地解冻、开片、去刺、挑虫、冷冻、包装、入库。“现在,我们每天可加工原料120吨,每天成品80吨左右。”珲春兴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魁政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加工太平洋真鳕、狭鳕、马哈鱼和鲽鱼,产品销往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韩国、日本等国家。目前,企业每年进口各种海鱼类原材料3万吨,加工的鲽鱼产品占韩国市场份额的70%至80%。上半年,月平均进口额达2900万元,总进出口额达3.8亿元,同比增加1亿元,完成产值2.4亿元。今年的营业额预计比去年增加一倍。
目前,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共有食品和水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1户,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水产企业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40.5%。
珲春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7户,其中,39户位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且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涉及能源矿产、纺织服装、食品和水产品加工及木材加工等产业。上半年,能源矿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8亿元,同比增长10.1%;纺织服装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23.6%;木材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11.9%。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GDP18.1亿元,同比增长8.4%。
珲春市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围绕融资服务、加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降本减负、优化营商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3条具体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纾解困难,助其高质量发展。落实和完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奖励机制,发挥风险补偿金作用。降低融资担保费率,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费用平均下调1.5%以内。对民营企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每增加2000万元,奖励担保机构1万元。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10万-50万元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扶持资金。同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上半年,全市组织20余户民营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签订合作协议近千万元,并依托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培训、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近3年来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0余次,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培训80余次。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珲春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是全市改革开放大潮中,奔腾在最前列的浪花之一。双管齐下提升“创新能力”,是珲春市推进融资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各级融资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对接融资,召开政银企保对接会,打破传统的银企对接的模式,将金融机构融资服务送到企业。截至7月末,本年度累计发放贷款34.1亿元。其中,通过创新企业融资服务为企业融资25.11亿元;2018年至今,分别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科研院所、高校等深化产学研合作,达成校企产学研合作10余项。稳步推进珲春松树农业科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东亚陆地生物多样性科学中心、俄罗斯全俄药用与芳香植物研究所国际技术合作,开展黑果花楸种植基地及深加工项目。
民营企业蓄势待发。目前,延边PC工厂、珲春国际中小企业创业园、年产100吨长白山人参高品位提取物、洪晖国际物流、森林山名优特食品产业园等一批民营企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置身肥沃的土壤,沐浴着阳光雨露,珲春民营企业正积极释放创新潜力和创业活力,成为拉动珲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报记者 相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