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反季山野菜成为致富“密码”

立春时节,安图县乡村田间地头依然被白雪覆盖,明月镇福林村村民卢兆友的温室大棚里却绿意盎然,反季山野菜马蹄叶发芽吐绿,枝叶翠嫩诱人,卢兆友正在将成熟的马蹄叶一一剪下,准备拿到集市销售。“春节前,我销售75公斤马蹄叶,初四、初六又销售100多公斤,每公斤80元,收入1万多元。”卢兆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马蹄叶是朝鲜族民俗料理中常用食材。反季山野菜新鲜上市,丰富了居民的餐桌,更为福林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在福林村,像卢兆友这样的种植户还有不少。46岁村民朱孔才是福林村山野菜种植大户,种植山野菜已有22个年头,目前共有10余座大棚,其中,温室大棚6座,其余为冷棚,主要种植水芹菜、柳蒿芽、蒲公英、马蹄叶等。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朱孔才专门学习野山菜腌制技术、冷藏技术等。去年春节开始,他为马蹄叶换上“新衣”,制作马蹄叶精品礼盒,深受市场欢迎。如今,朱孔才仅山野菜种植一项,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福林村党支部书记袁和亮告诉记者,发展山野菜产业在福林村已有20多年的历史,村民打破山野菜只能在野外生长的常规,利用大棚模拟其生态环境,试种山野菜,获得成功,当年卖出了每公斤16元的高价。2010年末,福林村成立山野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40.3万元,建设温室大棚9栋、标准化钢架大棚130余座,全村43户农户入社,并带动周边农户60余户,主要种植马蹄叶、水芹菜、柳蒿芽等山野菜,产品销售至青岛、大连、沈阳等地,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
此外,福林村还与周边村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牛粪做原料生产有机肥,既促进了山野菜生产,又保证了养牛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实现了环保、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我们已建成380平方米的山野菜加工厂,今年还要建300平方米的冷库,加工、贮藏山野菜,不断提升山野菜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助推福林村山野菜产业发展。”谈起未来山野菜产业发展,袁和亮表示,福林村将进一步提高山野菜品质,延长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经济效益,实现优质优价。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