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变”得更快更好
“今非昔比。”提起建州70年来的变化,退休“老法官”费云龙感慨不已。6月2日,记者走进费云龙家时,他正认真地端详着一些老照片细细回味,仿佛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今年68岁的费云龙,198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延吉市司法局,1988年调入延吉市法院直至退休,期间先后担任经济庭副庭长、执行庭副庭长、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等职务。200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费云龙“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在延吉市法院工作近30年,他见证了法院司法体系的完善、健全和发展,也见证了延边群众法律意识的一路前行。
“审判无场所,办公挤一处。”费云龙这样形容当年法院的办公条件,全院只有一个刑事审判法庭。他负责经济审判庭的工作,“案子”来了,办公室就成为审判法庭,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便开庭办案。事隔多年,当时的办公情景仍深深印在费云龙的脑海里。如今,延吉市法院早已实现审判区和办公区分开,审判机构、审判管理机构都比较齐全,法庭也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
谈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法院工作,费云龙直言:“那时候当法官太辛苦了,外出办案近的地方走路,远的骑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的乡镇位置偏远,为了一个案子,要在小旅馆住上几天,处理完了再骑车回法院制作文书。庭审记录、判决书等各类材料都是办案法官手写完成,全院就一名打字员,判决书也是打字员用老式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再用人工的油印机一页一页地印出来。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有了电脑打印。现在每个办公室、审判庭都有了电脑、打印机,庭审记录也全部打印,还用上语音转换设备。相比当年,办公办案条件真是天壤之别。”
提起当时的法院人员状况,费云龙感慨道:“我刚到法院工作时,选拔法官主要是转业军人、企业行政机关干部,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调进法院就办案,大家都是在办案中学习。” 费云龙告诉记者,那时候法院人手少,案件又多,往往都是一人身兼多职。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法制宣传方式方法都受限制,老百姓不懂法,有些案件要骑着自行车跑很多趟去调解,办案效率很低。如今法院的审判队伍,是真正的“鸟枪换炮”,绝大部分法官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知名政法院校或法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已占到审判队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实现了审判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随着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推进,办案质量和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开展普法宣传,老百姓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更多人能够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前凭经验工作比较多,法律程序还不尽完善。现在,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法庭审案直播,一切程序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办案方式方法越来越规范了。”费云龙说。
费云龙表示,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中,法院一直是调解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和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法官就是建立起公平、公正、信任的一座桥梁。
—— 记者手记 ——
社会安定,人心才能安宁。建州70年来,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的强力推进,延边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看到的法院是庄严的现代化审判大楼、设备齐全的法庭、“高大上”的各类信息化设施……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彰显了法院以及时代的缩影,得益于这种变化,法院办案效率不断提高,公平正义“变”得更快更好,延边人民收获了更多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