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与朝鲜族阿妈的22载“母子情”
清明节临近,73岁的上海知青姚祚塘和妻子林小兰对故去的朝鲜族李阿妈的思念愈发浓烈,合计着今年回延边一趟,亲自去阿妈的坟前磕个头。1969年,18岁的姚祚塘和林小兰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和其他14位上海知青来到延边和龙县西城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插队,并在这里结识了67岁的朝鲜族孤寡老人李阿妈。10年的下乡时光,他们和李阿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返城时将老人带回上海一起生活,由此演绎了一段绵延22载感人至深的朝汉“母子情”。
小知青遇困难 热情阿妈来帮忙
1969年3月,姚祚塘、林小兰和14位小伙伴从上海来到和龙西城一个小山村插队,刚刚走出校门来到生产队的他们,面临着很多生活和劳动上的挑战。不会做饭的他们,吃饭成了第一道坎儿,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同村的孤寡老人李阿妈看着这群大城市来的孩子,每天下地干着繁重的农活,却总是吃不上饭,感到非常心疼。因此,她主动跑到知青点儿来帮忙,教他们做饭,还帮他们喂了一头小猪。
闲暇时,李阿妈还教知青们学说朝鲜语,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在李阿妈的帮助下,知青们很快学会了做饭,也渐渐能够听懂朝鲜语并进行简单的对话。离家在外的他们都视李阿妈为亲人,有什么烦恼、困难都愿意和她唠唠。
1970年,姚祚塘和林小兰一起回上海探亲,并在探亲期间确立了恋爱关系。随后,在组织的见证下,两人结为夫妻。不久后,林小兰怀孕了,夫妇俩再住在知青点儿不太方便,于是,善良的李阿妈主动邀请他们搬到自己家来住,让姚祚塘和林小兰感动不已。
李阿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林小兰和姚祚塘。在他们的孩子即将出生时,年近70岁的李阿妈就像自己女儿即将生产一样,每天乐颠颠地跑前跑后忙着准备尿布和产妇的饮食。一天半夜,林小兰突然难产,李阿妈不顾山路崎岖,摸黑走了好几里路,请来接生婆帮助接生。天亮时,历经折腾的林小兰终于安全生下了孩子。李阿妈怀抱小小的婴儿,像抱着自己的亲孙子一样高兴得合不拢嘴,兴奋地跟虚弱的林小兰报喜:“小兰,是个大胖小子,长得可俊呢!”林小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流着泪说:“阿妈,要不是有您,不知道会出啥事呢!”一旁的姚祚塘也擦了擦眼泪说:“阿妈,孩子生于延边,就叫‘延民’吧!”“延民,我喜欢!”李阿妈高兴地亲了孩子一下。
为了给产后的林小兰补身体,李阿妈将自家下蛋的两只老母鸡杀了,然后忙前忙后地照顾着林小兰和小延民。等孩子大点儿,哭闹时,她就用糖水喂延民,糖不够,就想着法儿找糖票。林小兰坐完月子便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劳动去了,李阿妈则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延民的重担,每天背着孩子在家里为夫妇俩做后盾,让他们辛苦劳动一天,进门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晚上,怕姚祚塘夫妇睡不好,第二天出工没精神,李阿妈就带着延民睡。每天晚上哄着孩子入睡,爱意充满眼眸。和李阿妈朝夕相处的小延民,和奶奶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在奶奶的教育下知书明理,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朝鲜语。姚祚塘夫妇看着儿子说着流利的朝鲜语,开玩笑地说:“这上海知青的后代居然不会说上海话”,一家四口笑得前仰后合。
朝夕相处情谊深 带着阿妈回上海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一天,姚祚塘突感浑身无力,经过检查,被诊断为黄疸性肝炎。乡村卫生院只能进行简单的医治,没有特效药,这可急坏了一家人。看到姚祚塘日渐消瘦,李阿妈心疼得老泪纵横,她四处寻找能治病的方子,终于在多方打听下找到一个中医方子。70多岁的她不辞辛苦地跑到山里去采药,一去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坐在树下啃口硬干粮,然后接着采药。回来后,李阿妈将采来的药仔细熬制成汤让姚祚塘服用,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姚祚塘竟然好了!
得知姚祚塘痊愈的消息,林小兰激动地抱住李阿妈,泪水夺眶而出,“阿妈,多亏有您!是您治好了祚塘的病。”
李阿妈不仅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姚祚塘夫妇,更是将延民视为心肝宝贝。在延民该上幼儿园的年纪,担心孩子在朝鲜族幼儿园受欺负,李阿妈决定亲自陪着孩子去上课。每天孩子坐在教室里上课,她就坐在教室角落里宠爱地看着孩子,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她是孩子的亲奶奶。就这样,李阿妈和姚祚塘一家其乐融融地共同生活了近10年。
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消息让村里的知青们兴奋不已,姚祚塘、林小兰夫妇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自己一家三口回上海了,孤苦无依的李阿妈怎么办?经过多日的商讨,夫妻俩决定,带着李阿妈一起回上海,把她当成亲妈去孝顺,为她养老送终!
决心下了,夫妻俩释然了,他们开始考虑回上海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与在上海的父母说明情况。两家父母一致同意,并明确表态,欢迎恩人到上海生活,每人省一口,就饿不着老人。
1979年4月,姚祚塘夫妇的申请得到了批准,他们欢欣鼓舞,终于可以带着李阿妈一家四口一起回上海了。在回上海的途中,他们还特意带李阿妈去北京旅游。
回到上海后,虽然夫妻俩的月薪只有36元,但他们还是竭尽全力为李阿妈安排舒适的生活。他们为老人家准备了新衣服、新鞋子和舒适的床铺,家中只要做点儿好吃的,夫妇俩总是先把菜夹到阿妈的碗里。为了让李阿妈不感到寂寞,林小兰还特意给她买了一台收音机,让她随时可以收听到朝鲜族的节目。后来,他们又想尽办法,凑钱买了一台14寸的彩电。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是阿妈最高兴的时候。姚祚塘夫妇的家人也十分敬重李阿妈,协助夫妇俩一起照料她的生活,让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1991年冬天,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2年的李阿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全家人一起护送她的骨灰回到家乡延边,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愿望。在老人走后的日子里,姚祚塘夫妇每隔两三年就回延边给老人扫墓祭拜。
“今年我们也很想回延边去看看阿妈,但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回去一次不容易。”提及今年的打算,姚祚塘感慨地说,“当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李阿妈像母亲一样无私帮助了我们,我们孝顺她是应该的,只可惜尽孝的时间太短!”一个不求回报,一个坚持报恩,这份毫无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朝汉“母子情”,绵延22载,从延边到上海,在平凡的日子里传递出浓浓的人间真情。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