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牢记殷殷嘱托,书写奋进答卷——稻田绿洲映初心 海兰江畔绘振兴
夏日的海兰江畔,层层稻浪似碧绸翻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登上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稻田观光塔极目远眺,由稻秧精心织就的“感恩奋进,幸福光东”八个大字,于广袤田野间闪耀夺目,宛如光东村十年沧桑巨变、感恩奋进的无声誓言,镌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2015年的那个盛夏,习近平总书记踏入这片土地,声声殷切嘱托如春风化雨,为彼时默默无闻的光东村精准锚定了乡村振兴的前行方向,光东村就此拉开了一场从“边陲村落”到“全国示范村”波澜壮阔的跨越之旅。
光东村的巨变,源于坚强的组织保障。十年间,光东村党支部将红色基因深植沃土,党员队伍量质齐升,青年面孔占比近四成,成为振兴路上的先锋队。田间地头、民宿深处,15个醒目的“党员责任区”标识牌下,是党员志愿服务队忙碌的身影,解的是民忧,暖的是民心。村“两委”巧用“本地育才+引凤归巢”,一批80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高学历人才汇聚乡村舞台,为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2021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殊荣花落光东村,正是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引领发展的生动写照。
光东村的发展,离不开稻田的馈赠。昔日守着“平岗绿洲”好水土却难换“金疙瘩”的困境已成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东村时,亲自步入稻田,仔细察看水稻长势,并高瞻远瞩地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光东村人将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毅然踏上科技兴农、品牌富农的康庄大道。“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有机品牌声名远扬,稻米价格从每公斤6元一路攀升至15元,稻香飘溢四海,富裕了一方百姓。
稻田里的“绿饭碗”,更催生文旅融合的“金饭碗”。依托得天独厚的稻田资源,“稻田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蔚然成势。观光车穿梭于村陌稻海,民宿里洋溢着游客的欢声笑语。2024年,近40万人次的游客纷至沓来,带来436万元的旅游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较2015年增长十余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攀升至2.4万元,昔日产业单一的农业村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厕所革命”在光东村成效显著。全村投入350万元,告别旱厕,家家户户用上了洁净的室内卫生间和热水器。村民王丹丹满脸笑意地称赞道:“以前冬天上厕所冻得直哆嗦,现在家里干净又暖和,孩子们放假也更愿意回来了。”这一实实在在的改变,是民生福祉提升最直观、最温暖的体现。
“共享庭院”美了家园、富了口袋。曾经“脏乱差”的角落,蝶变为“一院一景”的风景线。村民周梅浩不仅将自家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认领了5处闲置庭院,种上有机蔬菜,这些生机盎然的小院每年能为他带来数千元的额外收入。村民们纷纷在自家庭院或认领的空地上栽花种果,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收获了真金白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文化是纽带,更是发展的深层动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朝鲜族舞蹈,如今已化为村中民俗舞蹈队一年超百场的精彩演绎,《红太阳照边疆》的旋律成为村落最美的和声。
光东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特色文化深度融入发展肌理。水稻文化节、插秧节、“流头节”等沉浸式民俗活动,让八方游客沉醉于独特的民族风情之中。2024年,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正是光东村各族村民团结一心、携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璀璨缩影。
十年感恩奋进,光东村收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国字号荣誉,交出了一份沉甸甸、亮眼的答卷。站在十周年的崭新起点上,光东村目标明确,正全力以赴朝着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标杆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今天,海兰江畔的稻浪依旧翻涌,如同“光东人”永不停歇的奋斗激情。他们将更加坚定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广袤的田野上继续破浪前行,用勤劳与智慧,在新时代的壮丽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幸福篇章。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