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耕牛拉”到“云端种田”
7月7日,骄阳似火,记者走进敦化市沙河沿镇马鞍山村,见到了村里的农机大户朱喜军。
走进几百平方米的“机库”,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类先进农机设备整齐排列,仿佛进入了一个农业机械的小世界。朱喜军喜滋滋地说:“这些‘铁家伙’可都是俺这些年攒下的宝贝,现在种地,它们可比黄牛强太多啦!”
今年69岁的朱喜军,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农机致富能手。他在农村土生土长,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对于“铁牛”,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与执着。坐在朱喜军家中,当话题一转到智慧农机上,这位平日里不太爱说话的老人,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打开了话匣子。
“1981年村里实行大包干,俺家当时有5公顷地。春耕的时候,我和父母带着4头黄牛,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干十几天,才能把地种完,那日子过得太辛苦啦!”朱喜军忆往昔,感慨万千,“那时我就想,得改变这种老掉牙的种地方式,咱农民才有奔头。”
朱喜军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人。1993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农机销售广告后,二话不说,坐上火车就去了沈阳和上海,花了20万元,一口气买回了宁波304型拖拉机、向阳牌水稻收割机等5种农业机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他也成了沙河沿镇第一个大规模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种地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这话让我更坚定了靠‘智慧农机’种地致富的信心。”朱喜军说道。这些年,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他的“农机事业”蒸蒸日上,拥有雷沃欧豹M2204大型拖拉机、沃得水稻收割机等40多台(套)先进农业机械,总价值达300多万元。同时,通过包租土地,他的耕地面积扩大到了180公顷。
说起智慧农机带来的好处,朱喜军掰着手指一项项数着:“好处太多啦!首先是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以前人工种10公顷旱田,得20多天,现在一台大型免耕播种机,10天左右就能种完160公顷玉米和黄豆,效率比过去提高了百倍不止。其次,作业质量好,精准度高。大型拖拉机装上卫星导航系统,耕的地、整的地,垄垄均匀笔直,就跟用尺子量过似的。而且,靠着卫星导航,能自主完成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又省力又规范。再者,粮食增产明显,收入也高了。和过去人工插秧相比,现在用高速插秧机种水稻,苗齐苗壮还增产,1公顷水稻能增产1500公斤左右,能增收4000元到5000元。最后,成本降低了,费用减少了。水稻插秧机插秧又快又准又稳,像俺家20公顷稻田,和过去雇人插秧比,每年能省2万元到3万元。”朱喜军喜笑颜开地说。
在朱喜军家的院子里,一台“大疆”无人机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可厉害啦!”朱喜军说,“去年我花了4万元买了这台无人机。可别小看这‘小家伙’,水稻插秧的时候,它能在空中运秧苗,减轻人工运苗的劳累;还能给水稻撒药,一天平均能作业80公顷;它飞一圈,哪块地缺水、哪块地长虫,在手上的小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朱喜军兴奋地介绍着,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
从“人耕牛拉”到“云端种田”,在朱喜军的农家院儿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为农业赋能的强大力量。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驱动正一步步让延边的农业变得更高效、更智能、更能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