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山水奔流赤色血脉——汪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述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奏响。
近年来,汪清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以新理念引领跨越,以新动能加速崛起,让这座曾经星火燎原的英雄古城,日夜涌动着饱含中华正气的赤色血脉。
国旗红是城市不变的颜色
长白山东麓有一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这里是镶嵌在祖国东北边陲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汪清县,这里曾是东满特委机关所在地,素有“延边井冈山”之美称。
时下,汪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楼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金色晨曦映照下熠熠生辉。楼内展台里,珍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百年庆典时的第050号红旗。
这面独具特殊意义的国旗,是对这片红色土壤最佳的褒奖。
作为曾经的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汪清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满地区党的领导核心和抗日战争指挥中心。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旧址、著名烈士牺牲地、重要战斗旧址等革命遗址,成为这座城市丰富的红色资源。
2019年,汪清县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覆盖全县8镇1乡3个街道12个社区200个行政村,一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初步建成。此后,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还原红色风貌,象帽舞非遗传承中心完善配套提升,大兴沟镇红日党性教育基地整体打造……一处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的“文化符号”,在保护利用中焕发出时代光芒,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
“汪清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迹,入情、入脑、入心的红色教育模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不断增强红色视听的吸引力、冲击力和感染力,红色成为了这座百年古城的不变颜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深扎根于红色土壤中,才能结出丰厚饱满的果实。”汪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丁秀丽表示。
与时俱进,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汪清县数十名居民每天都会早早来到位于长荣街道江北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听“草根”宣讲员吴善花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等内容,都是党和国家改善百姓生活的具体措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作为江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社区主任,吴善花熟知老人们的境况,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老年生活内容的“干货”讲得很清楚。
几年来,吴善花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感受,用社区“小变化”展示家乡“大发展”,用身边“小故事”反映当今“大时代”,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的展板和图片,让居民们了解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凝聚起全体社区居民的心。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汪清县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的12个实践所、212个实践站、97个实践基地和31个实践点,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县委宣讲团集中讲、专题宣讲团特色讲、基层百姓主动讲、线上线下互动讲”的方式,将蕴藏着红色力量的思维理念传入基层群众心中。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初心使命历久弥新。几年来,150多名“五老”组成的“红色教育志愿服务队”逐渐成为社区的宣讲骨干;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连续多年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听课学生累计超过5000余人;“小红军”宣讲队已有150余名宣传队员;小红星社团、红色剧场、“童心向党”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沉浸式感受历史,传承红色血脉;200名“农民宣讲员”扎根在广阔黑土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让农民听得懂、能领会、见效果……
在城市小区,在厂矿企业,在农家小院,在田间地头……六大类67支志愿宣传服务队活跃在基层,通过各类形式开展宣讲活动9000余次,讲党的精神、讲发展变化、讲未来蓝图、讲美好生活……
全城同频之下,“山水红城”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汪清人民精神凝聚之所向,中华文明在与时俱进中奔流不息,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彰显伟大力量。
“楷模”效应,人人都想成为身边的“他”
16年间,建设109座纪念碑,撰写100多万字资料书籍,义务作抗联事迹报告,资助1700多名贫困学生……一组组数字述说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金春燮的初心与坚守。
视党的公安事业为生命,以保障百姓平安幸福为天职,模范履职,攻坚克难,克服病魔、坚守岗位……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一级英模”崔光日从警近30年来的忠诚、情怀与坚韧。
在汪清县,金春燮和崔光日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更是榜样的“代名词”和百姓学习的“标杆”,遍布全县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点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榜样的“聚点”。
为传承好红色基因,正在汪清一小上六年级的学生、“金牌宣讲员”任薪蓉只要有空,都会穿上军装、带着麦克,同父亲一起来往于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童长荣烈士陵园、金相和烈士陵园、汪清县抗战历史纪念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为前来参观的社会团体义务讲解红色故事。2022年,任薪蓉荣获“新时代吉林好少年标兵”称号。
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在汪清县,受到榜样影响的人,任薪蓉不算个例。64岁的美术爱好者郎连福多次创作大型油画宣传汪清抗战史,2020年获评“汪清好人”;教师刘宝珠主动参与编撰抗战烈士事迹画册,2021年获评“延边好人”……
风清气正,人人争先。在这片崇尚文明的绿水青山间,近年来先后涌现了2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村镇、1户全国文明家庭;李遵喜入选2022年“中国好人榜”,崔锦哲入选2023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先后涌现30名吉林好人、69名延边好人、153名汪清好人……
汪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苏显峰表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发挥榜样的力量,用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和高尚品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是念好“讲、传、唱、评、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五字诀”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
文明共振,志愿服务成为城乡同频
初夏的汪清,处处色彩斑斓。在街头巷尾、小区内外,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或在困难群众家中穿梭忙碌,或在急难险重的冲锋一线,用一颗颗火热的心温暖一座城,成为城市里一抹靓丽的色彩。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各类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志愿团队逐步增加,服务品牌渐入人心,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全城行动。围绕“志愿服务送关爱·文明实践送新风”的主题,机关干部“圆梦微心愿”,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医疗单位为辖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自助体检;企业为群众“接单”“跑腿”,提供便利无偿服务……伴随着新时代文明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困难群众心中所想,“能够为他人提供服务”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同认知。
——团体行动。几年来,汪清建立起“县志愿服务总队+镇级志愿服务分队+村级志愿服务支队”三级组织框架,组建了8支常备队伍、68支骨干队伍、20支品牌队伍,在9个乡镇组建志愿服务队9支、小分队245支,共有注册志愿团队188支,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汪清县心理援助公益志愿服务团队、汇众儿童爱心协会、平安救援志愿服务队、爱心出租车协会等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已成为汪清县内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团队。
——以赛建库。今年2月,以“山水红城·文明汪清”为主题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全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志愿服务团队之间火热开展。11支志愿服务团队精心谋划的“罗子沟志愿者之家”“心唤醒”“红烛爱心基金”等项目被纳入全县志愿服务项目库,并以“PPT+视频”的形式,通过路演、答辩等竞赛方式,让更多群众深刻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志愿者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与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群众心中不断生根发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10余项“国”字号招牌,折射出汪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带来的改变。
时节如流,前行不止;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随着文明实践的触角不断延伸,文明实践的活动如火如荼,汪清人民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的生活里,正奋力绘就新时代的壮美画卷。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