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国收藏万余件文物 留住“延边记忆”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城市记忆,需要有人去重新拾起并珍藏起来,延边天池朝鲜族民俗文化研究院院长金仁国就是这样一位“拾忆者”。31年来,金仁国专注收集民俗文物、红色文物已达一万余件,还多次无偿借给展馆展览,让这些散发着浓郁时代气息的文物再次“活”起来。
收藏源自热爱
31年不改初心
所有的长久坚持和投入都源自热爱,金仁国也是如此。正是这份热爱,让他辗转收藏江湖31年仍然痴心不改。
金仁国出生在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以及多名亲人都曾当过兵,他接触的第一枚勋章就是父亲所有。儿时的耳濡目染让金仁国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深感兴趣,尤其是自己参军入伍后,更是加深了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那时我就想,等我退休后,我就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收集红色文物。”金仁国说。但当时的他没想到,20世纪90年代的动迁热潮,让他把这项计划提前了。
1992年,金仁国发现,许多朝鲜族村民在搬家时,会将大批量的老物件丢弃。“太可惜了!”金仁国认为,这些老物件并不是冷冰冰的废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生活场景,承载了时代的温暖记忆,是值得珍藏的。于是,他便开始四处搜罗老物件,尤其喜欢收集民俗和红色类老物件。
31年间,金仁国走遍了延边地区的朝鲜族聚集村落,挨家挨户去收购老百姓不要的旧物件,还常常到集市上“淘宝”。日积月累,家里的藏品越来越多,金仁国不得不租下一个又一个仓库,同时他还开展整理与研究工作,为开展文化探讨与历史溯源提供支撑。
多次无偿借展
发挥文物价值
收藏文物的意义不在于孤芳自赏,而是对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多年来,金仁国将许多藏品无偿借给多个展馆展览,为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诸多素材。
延吉市老兵之家是深受欢迎的红色教育基地,2022年开始,老兵之家增设了红色文物展陈,电话机、火炮工具箱、医药带包等军旅物品以及各式勋章摆满了展柜。这些红色文物都是金仁国所收藏的。
金仁国说,当他得知老兵之家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徐淑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建立了老兵之家后深受感动,随即将珍藏的百余件红色文物免费交由老兵之家展览。如今,这些文物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资料,尤其是青少年,每每参观完颇受教育。
在延吉市博物馆、长白山民俗博物馆中,像织布机、脱粒机、螺钿柜、豆腐木盆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文物应有尽有,这也是金仁国的藏品中的一部分。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老物件,再一次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是集中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金仁国说,也曾有人想要出钱购买这些文物,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这些文物卖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它们的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在利用中传承
让文物“活”起来
收藏是金仁国毕生的事业。现在,他的藏品已足够丰富,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金仁国目前所考虑的。
“现在,延边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都知道延边有美食、有歌舞,也应该再让大家了解延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朝鲜族民俗文物,知道延边人民的生活轨迹和文化特色;通过英烈留下的红色文物,了解延边‘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革命光辉历程。”金仁国说。
有人建议金仁国自己建一座民办博物馆。他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还经营不了一座民办博物馆,但也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人多多交流,让这些文物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好能和相关部门一同来探讨和研究,把文物合理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绚烂的传统文化在文物中得以传承,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也更有意义。”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林茵/文 徐大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