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群众李完彬讲述自己五次重走长征路的宝贵经历——赓续长征精神 见证祖国变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首《七律·长征》,写出了中央红军在艰苦卓绝的远征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展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和无私牺牲精神。10月10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延边朝鲜族群众李完彬讲述自己五次重走长征路的宝贵经历,积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李完彬是土生土长的延边人,自幼耳濡目染,受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红色教育,对革命先辈怀有崇高敬意。2004年,李完彬的儿子李辉高中毕业时,想要入伍参军、报效国家。得知儿子的想法后,李完彬十分支持他的选择,开始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为他做出表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英国人李爱德重走过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对红军长征充满敬畏。这件事让李完彬很受触动,萌生了重走长征路的念头,希望以此引导儿子树立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和意志。他觉得这是一位父亲要送给即将参军的儿子最好的成人礼。
李完彬的想法得到了儿子的热烈响应。2004年10月10日,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时,父子二人出发前往江西瑞金,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
然而,路途艰辛、气候恶劣、体能透支加上精神上的孤独,都超过了李完彬父子俩的想象。一天,极度疲惫的二人拌了几句嘴,李辉一气之下独自离开。李完彬的妻子申香子闻讯后,千里迢迢赶来“救火”,最终化解了父子之间的危机。为鼓励儿子不言放弃、坚持到底,申香子毅然加入这支“长征”队伍。
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一家三口的“长征”路上,遭遇车祸、险落悬崖、陷进沼泽、野蜂围困、山体滑坡……2005年6月,申香子在翻越小金山时,被马踢伤眼睛,不得不中止行程,回乡疗伤。同年10月,历时370余天,父子俩终于抵达陕西吴起镇,走完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其中一条路线。回到延吉以后,身心经受洗礼、脱胎换骨的李辉更加坚定了从军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于当年12月光荣入伍。
自那以后,李完彬的“长征路”一发不可收拾。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他先后五次重走长征路,有时独自一人上路,有时和妻子相伴而行。第五次出行,李完彬与在路上结识的藏族朋友索南加措结伴而行,共同追寻红军的红色足迹,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每当行走在长征路上,李完彬都会被革命先烈穿着草鞋、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和人民的无私无畏精神所震撼,都会对长征的意义加深理解,都会为一路上看到的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团结奋进的景象而振奋。
今年,已经64岁的李完彬原本计划在10月10日长征出发90周年当天,第六次重走长征路,但因岳母病重需要照顾,只好将计划推迟到明年3月。他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早已携手奔向小康生活。这一次,他要做一名长征精神的践行者、宣传者和祖国繁荣发展的见证者,亲眼看看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宣传好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更多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