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入画来——蓝田发展民宿产业带动乡村游转型
8月21日,游客前往蓝田县前卫镇将军村凫咖啡店。 记者 蒲茜摄
渠水绕田流,半亩荷花香。8月18日,记者走进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一幅诗意田园画卷呈现眼前。
穿过田地,村里一栋纯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由闲置校舍改造的“方若·谷仓集”民宿,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质朴气息,又注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作为陈家滩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打造的项目,该民宿2024年底运营以来,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民宿里,香气四溢:泥炉柴火慢炖的松茸土鸡汤、清炒时令山野菜、茉莉花炒蛋……地道的农家风味扑面而来。
“咱们请的厨师是本村人,让客人也尝一尝蓝田‘勺勺客’的手艺。”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说。
沉浸式的田园体验,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旺季得提前一个月订房,13间客房几乎天天客满。”“方若·谷仓集”店长杜波告诉记者。
“村里有绿水青山,企业有运营经验,我们一拍即合。”郭永洲说。如今,不只是“方若·谷仓集”,“水麓蓝山”“水陆缘居”等一批民宿也陆续在村中落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超45万元的收入。
民宿产业的发展,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59岁的郭娅娟之前一直在西安做保洁工作,很少能顾上家里。“现在,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上班的地方,挣钱、顾家两不误。”她说。
目前,村里已有百余户村民从民宿经济中受益:有的通过土地流转拿到租金,有的向民宿供应土鸡蛋、新鲜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良性发展模式正在这里悄然成型。
沿着蜿蜒的环山路驶入蓝田县前卫镇将军村,绿树掩映中,一座座民居整洁漂亮,游人在林间漫步,不时传来孩童清脆的笑声……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冷清的“空心村”——老屋残墙、道路泥泞,年轻人外出谋生,只剩下老人守望着土地。
“从前,我们这儿真是‘土’,人都往外走。”“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管理人苏乐说,“如今可不一样了,游客络绎不绝,节假日期间,民宿都得提前预订。”
据介绍,2023年,将军村集体与企业联手,将20多间荒废老宅改造成“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群。毛石墙、落地窗、汤池畔的山杜鹃,为民宿群营造出诗意栖居的氛围。
“不少剧组都来我们这儿取景。”苏乐翻着订单本说,“开业以来,我们已经接待了30多个剧组。村民家的土鸡蛋、菜籽油在剧组食堂特别抢手。”运营不到一年,“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群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2024年营收达400万元。
通过“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模式,村民不仅获得租金分红,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分红,提供长期岗位30余个。60多名村民通过“租金+薪金+经营金”实现多元增收。
在民宿不远处的“凫咖啡”小院,年过六旬的刘新宽正细心给花草浇水,身后由旧教室改造的咖啡厅里,不时飘出阵阵醇香。
“现在,村子越来越美,咱们的日子啊,比这园子里的花还滋润。”身为“凫咖啡”的园艺师兼房东,刘新宽亲眼见证了村里的蝶变——
斑驳的土墙被特意保留,用原木加固,再配上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老房子的沧桑与现代的设计碰撞出别样韵味。
20岁的郭婉婧正在咖啡机前忙碌。“我们以前都往城里跑。”郭婉婧说,“现在村里就有好机会,和我一样回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如今的将军村告别了“空心村”的旧标签。疙瘩民宿、凫咖啡等新业态纷纷落地,每月举办的文旅活动更是聚集了不少人气。2024年,将军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临时就业超500人。
“近几年,路修通后,我们的露营基地、精品民宿等业态都发展起来了,和白鹿原影视城形成集群效应。去年,村集体依靠乡村旅游实现收入5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比3年前增长了65%。”将军村党支部书记康军安列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从单点民宿到全域整合,蓝田县正系统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将前卫镇将军村、小寨镇代桥村、九间房镇峪口村、蓝田荞麦岭等多个特色乡村旅游点串珠成链。2024年,全县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