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综合保税区为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珲春综合保税区管理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跨境电商提质、创新业态发展、企业服务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助推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为区域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珲春综合保税区前身为珲春出口加工区,是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15个试点加工区之一。2018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珲春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珲春综合保税区。2019年2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珲春综合保税区验收合格,成为全省第二家综合保税区。
目前,珲春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141家,通过大力发展,形成水产品保税加工、木制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保税物流贸易等产业,成为拉动珲春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2024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85.2亿元。今年1至6月,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5.84亿元,同比增长63.5%。
招商引资是区域发展的源头活水。珲春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管齐下,奔赴山东、北京、深圳及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围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产业开展招商,与多家企业深入沟通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平台启动大会和电商大会,利用展会推介珲春跨境电商产业,为产业壮大注入新活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珲春综合保税区坚持“项目为王”,加快产业升级,实施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目前,三海渔具生产加工、海苔生产加工等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珲春兴龙贸易有限公司冷库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依托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优势,珲春综合保税区积极构建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创新“跨境电商+边境仓”出口模式,率先在东北三省开通跨境电商“1210”保税出口业务,集中报关126单,货品超24万件,贸易额达1.15亿元。
创新业务是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新亮点。珲春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保税物流分拨中心优势,开展“5034”保税物流转口业务,分拨中心备货近万种,总价值超1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珲春综合保税区在东北亚区域物流分拨中的枢纽地位。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相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