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延边新闻 > 时政 > 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

马继伟
2025-11-07 09:09:45来源:延边新闻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吉林省要坚持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人才工作新理念,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各项机制,围绕吉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重视人才留用与保障工作,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坚持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坚持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务必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破除旧有的思想观念束缚,站在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建设。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政策,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进而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部门认真履职,凝聚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打造科学的人才发展工作新局面。党管人才就是要不断探索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的人才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对各类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定期分析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监督评估与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督促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落细,扩大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论宣传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相衔接,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党委领导下,围绕这一重要任务,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各司其职,形成公平有序、创新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了加快推进吉林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吉林省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等美誉,聚集了汽车、医药健康与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因此,要紧紧围绕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发展重点集群产业,切实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加快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更多新兴学科领域、高精尖技术等领域的拔尖人才,进一步增设紧需型专业学科,不断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强调“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新型数字经济背景下,吉林省要乘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东风,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同时,要加强与之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数字领域的科研力量,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吉林省一些产业中需要引进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也可以打破地域等限制,通过校企合作来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不仅补齐了人才供应链,也解决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民生发展,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三、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重视使用人才

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才留不住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与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留住与使用好人才,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严格按照以岗位需求与职业属性相匹配原则作为人才评价基础,打破过去只注重学历、论文等方面转变为重视以道德品行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为先导,不断优化人才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实行分类定级,尤其是针对基础研究人才与应用研究人才,应该由相关部门根据不同的贡献与影响来开展分类定级工作。不断优化职称评审的方式,真正让人才愿意留下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才,要适时给予奖励,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待遇,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还要建立起容错免责机制,让人才敢于作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建立起权责清单,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保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保障措施切实落地。对于引进的人才,务必解决好其配偶、子女等安家教育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尤其是针对高层次人才,可以按照规定给予优惠的政策与服务。进一步畅通各类人才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解决好他们关切的问题,依照法律法规保护好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法治环境。

来源:延边新闻网
初审:
齐艳红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