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新兴街道民昌社区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为民服务有温度 基层治理有精度
延吉市新兴街道民昌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老旧小区集中、流动人口多的社区。近年来,民昌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红引·匠心治”品牌,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使志愿服务实现从“零星分散”到“系统规范”的转变,让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力量赋能社区,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把为民服务的温暖传递到最细微处。
夯实志愿服务制度基础
民昌社区坚持系统思维,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三个维度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党委—志愿服务总站—专业服务队”三级组织架构,整合43名专业社工、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2个专业社工组织、28家共建单位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组织网络。通过“网格微家+执委工作室”模式,实现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完善运行体系,创新推出“需求征集—项目设计—招募培训—服务实施—评估反馈”五步工作法,建立志愿服务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服务计时、积分管理等闭环操作。强化保障体系,制定《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建立“道德银行”积分激励模式,创新“公益+商业”积分兑换机制,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拓展志愿服务实践载体
民昌社区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项目、有活力,推动志愿服务在融入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形成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群众参与率和居民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打造“匠人工坊”产业发展平台,让志愿服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民昌社区依托全州首家“匠人工作室”,开发6大类40款文创产品,目前,已有15名匠人志愿者长期驻点服务。打造“创享空间”创业孵化平台,面向新就业群体提供创业支持,已吸引25名创业者入驻,并开展创业培训50余次,服务群体3000余人。打造“文旅驿站”特色服务平台,在水上市场建成新兴街道“青年助游亭”,组织志愿者开展早巡活动,解决游客急难愁盼问题,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窗口。打造“暖心食堂”民生服务平台,创新“市场运营+公益补贴”模式,日均服务老人及新就业群体100人次。同时,通过组建“红雁帮帮队”提供精细化服务,实现居民“微心愿”58个。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民昌社区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通过项目化运作,将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具体项目,如“红雁助游”项目,累计服务1386人次。依托红雁社工组织,研发12个标准化服务包,开展志愿者技能培训45场,培育专业志愿者骨干86名,提升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效能,实现从“热情服务”向“专业服务”转变。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精准对接群众的民生需要。通过“道德银行”积分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整合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民昌社区入选全国“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继续推进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融合,紧扣群众需求和社区实际,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也有精度,让社区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 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