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永一:方寸之间雕琢乾坤 蛋壳之上“舞动”延边
在图们市的一间普通民房里,“安氏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永一正坐在他的工作台前,专注地雕刻着他的宝贝。他每日的重心都聚焦于家中的那张小地桌上。这方寸之地,既是他的工作台,也是他的艺术“宇宙”,一枚枚寻常的鹅蛋,在这里被赋予灵魂,化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最终成为盛放在定制木匣中的无价之“宝”。

受父影响 童年埋下蛋雕“种子”
1958年出生的安永一,与蛋雕的缘分早在童年时便已埋下种子。幼时,他看见父亲将不舍得吃的鸡蛋用刻钢板笔细心雕上图案,然后当作艺术品摆起来。“原来鸡蛋还可以这么玩!”虽然他对蛋雕产生了兴趣,但因鸡蛋格外珍贵,致使其父亲从未产生过传授其技艺的想法。只能看,不能动,这让安永一心有不甘,每当看到父亲那专注的神情和神奇的“点化”,年幼的安永一总是暗下决心:“长大以后我也要做蛋雕。”
历经数十载光阴的酝酿,幼时埋下的蛋雕“种子”终于在安永一临近退休之际舒枝展叶。2016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一枚枚鸡蛋上练手,因为从没有专业地学习过雕刻手艺,他只能从简单的浮雕起步,独自在家一步步摸索。一个、两个……随着上百个浮雕作品的呈现,安永一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在手中变为现实。
突破毫厘 蛋雕作品精益求精
当浮雕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之际,安永一却放下了鸡蛋,转而使用更大的鹅蛋,并挑战艺术价值更高的镂空雕刻。然而,连续雕刻了四五年,他总感觉手中的作品“差点意思”,“作品不够精细,看起来并没有打动人的灵魂。”
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照顾母亲期间,一个灵感闪过安永一的脑海,他试着问自己:“能不能把蛋壳线条磨到1毫米?”凭着这股执念,他沉下心来一点点地雕磨线条,失败一次就重来一次,经过反复雕磨,纤细的线条终于成功了。这次突破仿佛打开了他技艺的闸门,线条在他手中愈发纤细灵动。如今,在他收藏的作品中,最细的线条已达到惊人的0.3毫米。
“内行看线条,一个好的作品不是看花纹多复杂,而是看雕刻的线条有多细,线条越细代表作品越好。”从起初线条宽度1厘米多到如今的0.3毫米,这毫厘之间的迈进,是安永一用无数个日夜的凝神静气与无数次失败的锤炼换来的。“蛋雕的特性就是脆,下刀时手心冒汗是常事,稍有不慎,线条即断,作品尽毁。”他力求完美,不容许有任何瑕疵,有时连续雕坏5个蛋,才能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完成一件作品,短则5天,长则20余日。他坦言:“着急是做不出来的,心里静才行。”
情系故乡 蛋雕尽显延边元素
好的作品来之不易。平日里,安永一会将这些作品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专门定制的木盒里,这些“宝贝”深深烙印着延边魂。如何将家乡特色融入方寸蛋壳,是他一直的思考。“我们延边人民热爱跳舞,我就琢磨,能不能把跳舞的画面呈现在蛋壳上。”心里萌生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在鹅蛋上尝试着雕刻一对翩翩起舞的朝鲜族人物形象。他利用光线投影的模式,使舞姿生动浮现,巧妙地弥补了蛋雕难以刻画五官的局限。祥云、花纹、“延边”字样等元素开始出现在蛋壳上,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情。有时深夜入梦,他的脑海里还在构思第二天的图案。
成功的蛋雕,一半靠技艺,一半靠选蛋。安永一选蛋时必需带着放大镜,“不仅要看大小,更要甄别是一两年的嫩鹅蛋还是老鹅下的蛋,”安永一拿着蛋壳表示,老鹅下的蛋,蛋壳厚实,成功率才高。从买蛋、洗蛋、抽蛋液、阴干,到标线、雕刻,流程繁杂,每一步,安永一都需要付出极致的细心。
大爱无声 萌发传承之心
2019年,安永一的蛋雕技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份认可让他有了更大的责任感。“我想做一些别人做不出来的,只有我们延边才有的东西。”为此,他想要将更多的延边元素加入今后的作品中。同时,在寻求技艺精湛之际,他思考更多的是传承。“残疾人群体就业比较困难,只要他们对蛋雕感兴趣,而且能坚持下来,都可以跟我学习。”他希望能将这门精细的手艺传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也能拥有一技之长。
时光流转,青丝变白发。在这小小的蛋壳之上,他倾注的不仅是心血,更是对故土的热爱与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使命。那0.3毫米的线条,连接的不仅是图案,更是过去与未来,是一位普通老人不普通的匠心。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郑阿敏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