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次年的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但是,“新质生产力”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还存在着片面、狭隘的理解。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既要全面、准确,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
一、新质生产力产生于传统产业,又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其健康发展关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从不同产业之间关系来看,传统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和前提。传统产业能够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优化和升级,必须厚植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无论是战略新兴产业,还是以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以邮轮为例,世界上最早的邮轮是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的“不列颠号”。1840年,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的“不列颠号”蒸汽轮船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定期跨大西洋邮轮开始运营。而后名闻天下的“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首航。中国的爱达·魔都号邮轮于2023年6月6日下水。可以说,中国“爱达·魔都号”与当年英国的“不列颠号”、“泰坦尼克号”邮轮相比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但正是在前人的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的爱达·魔都号。
二、新质生产力与政府扶持密不可分
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发展靠竞争得以生存,竞争同时带来技术进步。这些观点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说:“我们有充分的把握相信,自由贸易无需政府关注,也总会提供我们需要的葡萄酒。我们也同样有把握相信,自由贸易总会给我们提供无论在商品流通还是在其他用途上我们能够收支的全部金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一派经济学的理论都必须有它能够实现的现实基础,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必须是基于完全自由的国际市场经济。
但自从美国于2018年开始对中国实行制裁以来,全世界的市场经济秩序被打乱了。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市场机制无法通过自身解决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面临的所有难题。历史发展表明,政府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主体,政府干预对一国科技创新、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正因为现在的市场秩序被人为破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三、不能割裂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关系
有些人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全新的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毫无瓜葛。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无一例外地孕育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例如,智能制造是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制造业的精密工艺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1846年,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我们必须明确,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如果割裂了新旧事物的联系,就会中断事物的发展进程,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