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要做好这些防护措施
公共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密集,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面对当下复杂的疫情形势,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前往公共场所,要做好哪些防护工作?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工作人员蔡慧颖和传染病防治科工作人员姜景元。
两名工作人员介绍,外出前往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配合做好扫码测温等防疫措施,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用手去捂,要用手肘部或纸巾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立即扔进封闭式垃圾桶内。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上班族也要做好在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要保持室内清洁,勤开窗通风换气,注意手部卫生,勤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同时,两名工作人员提醒,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肉类、禽类、蛋类要充分煮熟后食用。家中常备防疫物资,如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
□本报记者 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