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 “假”律师“真”诈骗

“假”律师“真”诈骗

2023-09-07 09:13:38来源:延边新闻网

“我是学法律的,却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对他人、自己都造成了严重危害,真是悔不当初。”近日,和龙市人民法院审理一起冒充律师实施诈骗的案件,被告人薛某悔恨地低下了头。

2022年10月,需要打官司的陈某从朋友处结识了“律师”薛某,薛某一边向陈某了解案子情况,一边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些“专业”的法律意见,并信誓旦旦保证这个官司“稳赢不输”。陈某病急乱投医,信以为真。见陈某如此信任自己,“薛律师”便借此机会要求陈某支付起诉费用。

薛某是一名法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法律专业多年,却一直没能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消除陈某顾虑,薛某在网上购买了伪造的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证、中国律师徽章,与陈某签订了委托代理合同,并开通多个微信小号,将小号名称备注为某法院庭长,虚构聊天内容后截图发给陈某,取得其信任。为了打赢官司,陈某对“薛律师”的各种收费项目照单全收,先后多次支付代理费、诉讼费、交通费、执行费等共计49万余元。

和龙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薛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多次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综合考虑被告人薛某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对其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同时责令被告人薛某退赔被害人陈某的经济损失。

和龙市人民法院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在寻求法律服务和帮助时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核对对方是否持有有效律师执业证书,可以在中国法律服务网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询律师事务所及律师信息。诉讼过程中,可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咨询电话等方式,询问案件办理进展情况。要警惕那些自称“有关系”或者“打包票”的“律师”,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法律帮助,遇到频繁索要财物或者要求提供各种网络支付码等情形,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免掉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静波

责任编辑:齐艳红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