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的坚守——记全国模范教师、敦化市大蒲柴河镇中心小学校教师郭桂霞
“我生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乡村教育是我的牵挂、是我的毕生事业。”这是敦化市大蒲柴河镇中心小学校教师郭桂霞常说的话。38年来,她致力于乡村教育,足迹遍布大蒲柴河镇的9所村小学,倾注了全部心血,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教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1986年,18岁的郭桂霞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来到敦化市大蒲柴河镇腰甸村小学,开启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历程。“能当上人民教师,我感到特别光荣。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负使命,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郭桂霞说。腰甸村三面环水,夏天涨水淹桥淹路,靠着村民摇着小船进出;冬天雪深路滑,郭桂霞要步行几公里到学校,这期间,她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跟头,却没有误过一节课。随后几年,郭桂霞又先后被调到大蒲柴河镇柳树河村小学校和小黄泥河村小学校任教。但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她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耕耘在农村的三尺讲台上。
小黄泥河村小学校位于大蒲柴河镇最西端,离郭桂霞家50多公里,郭桂霞每次上班要先走上好几公里的山路,然后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下车后还要再走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学校。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郭桂霞干脆住进学校。当时,小黄泥河村小学校只有两间茅草屋,几条板凳木桌。面对凋敝的环境,她带着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教学工具和生活用具。没有课外读物,她就自己掏钱买。那时候,大部分孩子家长整天在农田里劳作,农忙季节更是顾不上孩子,郭桂霞的宿舍便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2000年前后,随着村小学校的不断撤并,郭桂霞又开启了“转战”之路,从小黄泥河到柳树河、浪柴河,从腰甸子到腰岔、腰屯、八家子,从中心校再到松江河,她走遍了大蒲柴河镇的9个村小学校。
郭桂霞兢兢业业,只为托起孩子们的梦想,不让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掉队。曾经,有个孩子在家被玻璃割伤脚筋需卧床静养,她就在上完学校的课之后到孩子家里送教。大山里的三月,冰雪泥泞的道路,往返五六公里,她一送课就是一个多月。还有一次,一名家长让孩子辍学,说是要把孩子带去大城市学技术。她一遍又一遍地给远在外地的家长打电话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孩子回校上学,最终使这个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我希望孩子们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郭桂霞表示。
除了对学生的精心教育,郭桂霞还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活力。2018年,郭桂霞在松江河小学校任教期间,有3名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郭桂霞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备课、制作教具,教他们如何与家长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敦化市首届村小新教师讲课大赛”中,她带的两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多年来,她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一批批青年教师在她的带领下成长为合格的乡村教师,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希望。
“严于律己,忠于事业,知孩子之心,乐孩子所乐,将一生血与汗,尽洒美丽乡村。”这是郭桂霞的座右铭,也印证了她义无反顾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如今,临近退休的她,正计划着在退休后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到祖国各地乡村小学支教。“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将一直坚守乡村教育。”郭桂霞说。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