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延边新闻 > 时政 > 龙井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边境村建设,村民致富有盼头、幸福有奔头——海兰江畔绘“兴”篇

龙井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边境村建设,村民致富有盼头、幸福有奔头——海兰江畔绘“兴”篇

2024-12-25 08:50:52来源:延边新闻网

条条村路干净整洁、座座农家院错落有致、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张张笑脸幸福洋溢……在龙井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在边境线上串珠成线,勾勒出边境群众的安宁幸福生活。

近年来,龙井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聚集人气为关键、以产业兴旺为方向、以乡村宜居为根本,全面推进边境村建设工作,奋力书写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龙井兴边富民“新答卷”。

夯基固本,锻造乡村振兴“火车头”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走好乡村振兴路,党建引领是关键。哪里有党的坚强战斗堡垒,哪里就有百姓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多年来,龙井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规范化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落实党的政策的“战斗堡垒”,激活服务边境发展的“神经末梢”。2018年,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打造过硬村“两委”班子,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到岗后,以“上任即奔跑,干事不停歇”的状态,围绕三合村现有资源,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新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让昔日的落后村实现华丽转身。

为进一步推动各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9年,三合镇建立了镇中心村党委,通过“支部联建”和“产业联营”等方式,整合周边4个村的土地、人才、项目等资源,成立了由企业主导、村集体占股的延边初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收益反哺周边经济薄弱村,促进共享共富。同年,各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形成了“以强带弱”“抱团取暖”联建共建合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放大三合经验,龙井市积极推广党建联引、资源联筹、三产联营、生态联治、文旅联创、组团共建的“六联共建”模式,坚持边境乡(镇)整乡推进原则,在开山屯镇、白金乡分别成立“中心村党委”,按照“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一核两区”为主体框架的“边境党建示范带”,推动边境村振兴发展驶向“快车道”。

龙井市秉承“党建融合促发展”的理念,统筹谋划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兴边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新思路新方案,谱写新时代龙井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壮大集体经济,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产业兴旺是边境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根本依托”。龙井市聚焦共同富裕,  明确“一镇一特、一镇一品”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边境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眼下,正是稻米加工旺季。位于开山屯镇光昭村的龙井市御粮田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加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经过去壳、分拣、装袋、打包等工序,一袋袋成品大米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等待发往各地。

“这是我们今年刚更新的大米色选机和真空包装机,不仅保障了大米的品质,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光昭村党支部书记姜哲柱说,光昭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其孕育优质贡米的稻田被世人称之为“御粮田”。为了让“御粮田”品牌大米走出延边,2008年,姜哲柱成立了龙井市御谷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御粮大米加工厂,从村民手中租赁40公顷水田发展大米产业,加快推进稻米种植提档升级,倾心打造“御谷田”大米品牌。这些年来,光昭村“御谷田”大米凭借良好口碑和超高品质获得大量订单,商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御谷田’大米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姜哲柱说,目前,企业年可销售大米20万公斤,销售额150万元,利税8.3万元。未来,光昭村将进一步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市场文章,让“御谷田”大米成为全国百姓餐桌上的幸福滋味。

旅游业是兴边富民的主力军,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延边的千里边境线上,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是许多游客必选的边境游“打卡地”和重要“中转站”。近年来,三合村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资源,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走进三合村梨花川大酒店,一个小型的热带植物园跃然眼前,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暖意,吸引了一波波游客拍照“打卡”。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加胜告诉记者,梨花川大酒店是三合镇民宿、休闲观光设施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建设内容包括改造18间房屋和生态餐厅、冷藏库等。项目自2023年5月运营以来,进一步增强了边境村的旅游吸引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合镇民宿、休闲观光设施项目,能够让游客在好吃、好玩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边境魅力,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刘加胜说,目前,该项目吸纳就业12人,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6.5万元。

乡乡有产业,村村有特色。光昭村、三合村只是龙井市加快边境村产业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井市紧紧牵牢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坚持统筹规划、一体建设,打造了大米、玉米、乡村民宿、边境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边境村经济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截至目前,龙井市边境乡(镇)累计实施产业项目39个,总投资10.83亿元,预计解决就业岗位6600人、联农带农1000人以上。如今的龙井边境村,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点燃人才“引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乡村美了,产业旺了,人才回流了。近两年来,在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下,越来越多在外务工或走南闯北的游子选择回乡创业,为龙井市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给边境村振兴带来新希望。

“我选择返乡创业,就是想为家乡百姓寻找一条特色农业致富的路子,吸引更多资源和关注,推动家乡农业产业发展。”开山屯镇光昭村党支部副书记崔林今年28岁,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2020年,他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愿望,回乡发展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并在今年投资约100万元在村里办起了龙井市御谷玉米加工厂。

崔林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了鲜食玉米的品质与产量,为鲜食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10月,经过前期试运营,加工厂已初具生产条件,待正式投产后可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为耕者谋福,为食者造福。对于未来,崔林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打算。他要在这片土地上下活一盘棋,大面积种植鲜食玉米,延长鲜食玉米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玉米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化发展,变成村民致富的“黄金粒”。

产业“留”人,生活富足。如今,边境村改变的不仅是经济条件,还有“人”本身。今年64岁的三合镇三合村村民池君斌在外打工多年,得知家乡的发展变化后,他返乡经营起了民宿。“村里的道路变成了柏油路,两旁的路灯也亮起来了,人也多了起来。在家门口赚钱,生活真是舒心又安心。”池君斌兴奋地说。

“过去,大家提到三合村,能想到的只有松茸和苹果梨。现在,三合村的标签越来越多,来这儿生活兴业的人也多了。”刘加胜高兴地说,如今,三合村共有200多名外来人员在这里务工,三合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在不断回流。

除了返乡创业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也为服务边境村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服务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边境村环境卫生整治、巡边护边、助农发展及乡村基层治理等工作,助力边境村振兴发展。

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如今,放眼海兰江畔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来源:延边新闻网
初审:
齐艳红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