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延边新闻 > 经济 > 科技强农绘新图——从农机科技培训会看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延边落地

科技强农绘新图——从农机科技培训会看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延边落地

2025-03-20 08:50:44来源:延边新闻网

惊蛰刚过,延边大地已涌动科技春潮。

3月6日,在州暨和龙市农机科技培训会上,种植户、农技人员等40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学习选良机、用良技、种良田,成为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科技强农会,映射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在延边的生动实践。

政策落地:从“文件”到“田野”的科技跃迁

春时宝贵,培训会没有客套环节,直入主题。

“保护性耕作不是选择题,而是黑土地留给子孙的必答题!”州农机管理技术总站站长杨占锋的开场白,紧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要求。

作为农业战线的“老把式”,杨占锋说:“实行保护性耕作不仅能够保护黑土地,还能够提高单产,但是一定要注意免耕、深松整地等的配合。都做到位了,单产能提高3%那也是很可观的。”

台上说得中肯,台下频频首肯,尤其是杨占锋说到保护性耕作各环节注意事项时,大家“交头接耳”,或点头认同,或恍然大悟。

轮到和龙市农机管理总站站长张增旭讲课时,大屏幕意外“罢工”。他凭着对政策和技术的熟稔,脱稿讲解,从保护性耕作的相关政策到深松整地、机收减损技术,再到“吉农云”APP使用,因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大家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当天的会场座无虚席,中间过道和后排预留空间也被陆续赶来的农民坐满,后来的农民干脆就挤在会场门口站着听。从他们认真的表情和拍照录像的行动来看,张增旭讲的新政策、新技术,都是当前广大农民急需又实用的“干货”。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增产,还给补贴,比如秸秆覆盖每公顷补助就有600元到900元。”和龙市龙城镇合兴村农户王军就是站在门口听课的农民之一。他对保护性耕作非常认可:“大垄双行保肥性、通风性都好,每公顷产量能增加400公斤到500公斤。”

“怕记不住,都录音了,回去慢慢听、慢慢研究。”今年70岁的和龙市头道镇明星村农户常贵富16岁就下田劳动,他对农业科技对农耕的改变感触很深。“以前,一个人种半垧地累得要命。现在,我家40多垧地,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用一遍一遍蹚地,也不用中期追肥,两三个人轻轻松松就能种好。”他说,“要想轻松种地,好机器、好技术都重要。今年,家里又添置了一套4垄免耕播种机”。

“吉农云APP,旧农机报废后拍照上传,补贴三天到账!”讲完课的张曾旭又被农户拉住交流,答疑解惑……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一个个对准讲台的手机,一声声有的放矢地探讨,无不显示着增产增效又增收的政策已从“文件”走进了延边的田野。

智慧农业:“数字红利”打破“人力痛点”壁垒

农村劳动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延边农业发展的难题。

培训间隙,会场外的展厅化身“科技集市”。农民们三五成群地分享新式农技应用经验,围观了解新式农机。他们热切的话语,折射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广大乡村的深层需求。

“去年,我家在免耕机上安装了视频监控。哎呀,这个好啊,种子化肥用多少、断不断流的都能随时看。”和龙市福洞镇福洞村农民陈永说起智慧监测系统头头是道,也成功引起了其他农户的热烈讨论。

展厅内,一套上海华测导航的自动驾驶系统被围得水泄不通。技术员郑金建手持遥控器,就着闪烁的屏幕讲解:“设定参数后,农机夜间作业误差不超2.5厘米!”和龙市头道镇龙门村农民王春生挤到最前排,用粗糙的手指轻触屏幕:“真能自己跑直线、歪了自己纠正?”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激动地说:“每到农忙时节就缺劳力,尤其缺体力好、技术好的农机手,如果能自动驾驶,那可就大大节省人工了。”

在得知依靠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单人就可独自完成水稻机插作业后,大家算起了账:“扣除补贴,不到1万元就能安装。秋收时少雇人、多接活儿,一天不止多挣200元,一年回本不是问题。” “自动驾驶‘眼神好’,还能开夜车,一台顶两台!”……大家兴奋的是科技已经打破传统农业的体力壁垒,更兴奋于“谁来种地”的焦虑正转化为“智慧种地”的机遇。

新质生产力:在黑土地上扎根生长

培训课堂内外,“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汇,恰似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实践镜像,映射出科技力量正通过数字化工具直达农业生产末梢,并在黑土地上扎根生长。

“这些年尝到了新科技的甜头,来看看又有啥新法子。”坐在最后一排的和龙市头道镇龙新村种植户魏居林与十多名村民组团来“取新经”。

“改装后,是不用人驾驶还是不用人看着秧苗呢?”授课结束了,但参加授课的苏州久富农机公司技术员韩永桥仍被听课的农民和农机经销商们“抓住不放”。“现在农机普及率很高,大家的关注点也逐渐从马力等基础功能慢慢向适配导航、无人驾驶等附加功能转变。”韩永桥告诉记者,现如今,发展应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广大农业领域的新风向。

“原来都说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可以面对屏幕、背朝卫星了。”农机销售人员王娟告诉记者,“从去年起,自带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可以说,现如今咱农民种地也‘上了天’。”

“可不‘上了天’嘛,一号文件提出的低空经济,在延边大地已颇具规模。”杨占锋说。目前,延边的水田打药、旱田喷施叶面肥以及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已经普遍使用安全高效的无人机作业了。

在和龙市博业农机销售有限公司,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的合格证被放置在显眼位置。“这也是现代农机培训的一部分。”该公司负责人王福亮告诉记者,现在经培训合格后购买无人机的农民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全州仅大疆植保无人机销量就达到了300台。

农机手盯着屏幕就能轻松把控播种的疏密;无人驾驶的插秧机在水田里“画”出绿色直线;植保无人机利用超低飞行时旋翼产生的瞬间大风力将10倍雾化的药液喷洒到叶面两侧……从一场培训而预见,这个春天,延边大地的耕作图景正悄然焕新。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玉敏 牛泽刚

来源:延边新闻网
初审:
齐艳红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