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注入“珲春智慧”——珲春市人民法院打造“三位一体”普法格局
当法律条文走出卷宗,当司法宣传贴近生活,法治精神如何真正浸润人心?珲春市人民法院给出了生动答案。近年来,珲春市人民法院聚焦“八五”普法规划要求,以“三位一体”普法格局为抓手,将司法宣传转化为推进法治建设、服务民生的强大动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去年,珲春市人民法院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注入“珲春智慧”。
协同联动:织密普法网络,让法律触手可及
普法工作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群策群力”。珲春市人民法院以“七走进”普法活动为重要载体,着力构建“法院引领+多元联动”的普法共同体。
深化“一张网”布局,构建起市、乡、村三级宣传体系,推动普法宣传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成立“方圆”志愿普法先锋队,深入街道乡镇开展志愿普法宣传活动852场次,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为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珲春市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打出“组合拳”:与珲春市妇联启动“巾帼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通过案例宣讲、法治课堂等形式,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联合珲春市教育局创建“一校一员额法官”模式,选派16名员额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借助普法冬(夏)令营、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普法从“说教式”向“互动式”转变,为青少年播下法治种子。
品牌赋能:打造法治IP,让普法有声有色
在普法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珲春市人民法院更注重以品牌化思维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通过“价值延伸+形象升级+生态共建”,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IP,让普法既有意义更有意思。
聚焦群众所需,推出“和融润・疆”文化品牌。围绕这一品牌拓展内涵维度,推动法治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普法短剧次第开花。其中,法治题材微电影《重生》斩获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微电影精品作品、亚洲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金牛奖、全国法院“金法槌奖”二等奖、全省法院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微视频《天平椅》获全国法院“十佳百优”作品。针对“家暴”“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创作的文艺普法短剧,受邀在中国女法官协会主办的“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中巡演,用文艺力量传递法治温度。
为让法治形象更鲜活,珲春市人民法院自主设计对外宣传图标,创作申报五位普法卡通形象IP,贯穿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在服务大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四级法院《生态与保护、共生与发展》全媒体联动直播,吸引1801.26万人次观看,以跨省联动推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同发展,让法治IP的社会价值持续延伸。
渠道融合:创新传播路径,让法治无处不在
从线上到线下,从传统形式到前沿技术,珲春市人民法院不断拓展普法渠道,打造“线上+线下+场景”的立体传播矩阵,让法治声音传遍每个角落。
2021年,珲春市人民法院率先开通“珲春法苑”抖音账号,以情景剧、东北方言脱口秀等“接地气”的形式,累计拍摄《如果燕子是老赖》等优质普法作品527期,收获超21万粉丝,单条作品最高播放量达3306.6万,总播放量突破2.6亿人次,凭借突出的普法成效受邀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门大吉》节目录制。还率先启动抖音VR直播模式,累计吸引超1362万人次观看,让技术赋能普法创新。
在线下,珲春市人民法院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建成站前法治文化广场,让法治元素融入群众休闲生活,实现了“抬头见法、驻足学法”的场景化普法。正是这种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让法治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从协同联动到品牌塑造,从渠道创新到场景融入,珲春市人民法院的普法实践证明:当法律变得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法治精神便能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