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治理谱新篇 兴边富民绘新景——延边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纪实
边民富则边境固,边疆稳则国家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情系边疆,对边疆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为深入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州委、州政府勇担时代使命,扛起守土固边的重任,立足“兴边富民”的现实需求,顺应边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稳边固边建设。从2021年全面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到2024年提出全面建成美丽乡村目标,全州边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产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唱响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赞歌。
党建引领固边关 堡垒强基著新篇
沿着延边州千里边境线前行,党旗在界碑旁、村屯中高高飘扬。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以党建为引领,将加强边境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举全州之力稳边固边,描绘出产业兴旺、边民富裕、边防稳固的美好蓝图。
走进珲春市马川子乡南山村,白墙蓝顶的民居错落有致,整洁的村道四通八达,色彩鲜艳的文化墙格外醒目,美丽富庶的乡风扑面而来。南山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卜林杰介绍说,过去这里是有名的穷山村,如今的变化得益于党建引领下的特色养殖项目。村里采用林地、山坡、草地放养的方式发展土鸡养殖,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带来10万余元的收益。老党员李春胜感慨地说:“基层党组织是我们边疆小村的主心骨,有了坚强的党组织,好日子更有盼头!”
南山村的变化,是延边州筑牢基层战斗堡垒的一个缩影。州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延边州委关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决定》,出台《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构建起“州级统筹、部门联动、县负总责、乡村落实”的工作体系,为边境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目前,全州5个边境县(市)的98个边境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均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乡村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
组织强则乡村兴。在党建引领下,延边边境村产业发展活力迸发,龙井市以“党建为笔”,精心绘制组织合力图,建立边境村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在边境乡镇成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创新构建“中心村+弱村+企业”的党建融合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图们市推行典型示范引领战略,打造6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吸纳115户179名群众,辐射带动255户334名非入社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边境村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在稳边固防的前沿阵地,基层党组织更是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军地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共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共守一条线”活动,让爱国守边情怀深深扎根于边民心中。边境村富裕起来后,外出青年纷纷返乡创业,自发参与守边固边工作,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群防体系日益完善。
从“落后村”到“活力村”,从“守边固防”到“兴边富民”,延边州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边境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一面面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一座座基层战斗堡垒巍然屹立,凝聚起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磅礴力量。
产业赋能绘新卷 边境乡村焕新颜
“凤归云,彩霞艳丽漫山腰。塞北乡村,稻海浪声高。”诗词中的美好景象正在延边大地成为现实。
近年来,延边边境村以产业发展为画笔,依托特色资源,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绚丽的蝶变轨迹,呈现出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走进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青山绿水环绕,民居错落有致,民俗文化馆、民俗风情商业街、游客中心、仿古式民俗酒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经营民宿农家乐、参加农产品市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村民李斗炫兴奋地介绍,他在韩国务工9年,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目前,他有两栋房子,一栋出租,一栋自己经营民宿,实现了“双丰收”。如今,防川村有21户村民经营民宿,每户每年至少增收3万元。那些在外打工或因年纪大无法自主经营民宿的村民,将房屋租给旅投公司,每年也能获得1.5万元租金。如今的防川村,产业多元发展,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万元。
防川村的致富之路,是延边州边境村产业发展大幕的一帧精美光影。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深入挖掘边境地区的生态、农业、文化资源,累计投入19.06亿元资金,推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激活特色产业的“一池春水”。
产业兴则边疆兴。2021年至目前,全州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206个。东阿拉村生猪养殖基地、芦果村雪鹅养殖基地、白金村林下参种植基地等9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拔地而起;水口大米、光昭大米、北兴灵芝、龙渊辣椒面等18种农特产品声名远扬。龙井苹果梨、安图鲜食玉米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时,成功打造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省级产业园和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通过“合作社+”“电商+”“旅游+”等创新模式,人参、食用菌、延边大米、朝鲜族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和龙市,崇善镇依托军舰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打造红旗河漂流项目,修建红旗河景观栈道,建设上天村3000平方米的花海景观和特色民宿,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珲春市板石镇柳亭村苹果出口基地项目,带动周边果农年均增收近万元;安图县北山村“军民同心生态园”采用全自动一体化种植模式,村集体年收入实现翻番……如今,延边州五个涉边县(市)产业兴村项目遍地开花,逐步形成“一产筑基、二三产赋能”的产业格局。
当产业的种子在边境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乡村风貌的蝶变和村民生活的富足。
边境村“内外兼修” 颜值内涵双提升
夏至时节,走进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场老、中、青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议事活动正在进行,大家围绕村里边沟改扩建工程展开热烈讨论。
“现在的基础设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村民杜志军感慨道。村妇女主任张学云自豪地说:“从以前不起眼的小村庄,到现在整齐的房屋、整洁的环境,作为奶头山村村民,我感到无比骄傲。”
奶头山村的变化,是延边州边境村环境改善提升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延边州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制定边境村建设规划,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公共服务提升,从生态治理到守边固边,真抓实干,让边境乡村既有美丽的“外在颜值”,更具幸福的“内在品质”。
持续发力,补齐边境村基础设施短板。到目前,全州大部分边境村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优化了12所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13家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边境村乡村公路硬化率、通达率均达100%,互联网、移动通讯“村村通”,4G网络全覆盖。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我们虽是边境村,但一点也不‘边远’。”在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卫生室,连接大医院的网络诊疗设备随时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据水南村党支部书记金虎国介绍,水南村卫生室与吉大二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延边中医院等省州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健康诊疗和市镇两级健康巡诊,让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随着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边民补贴、护边员补贴等惠民保障政策的落实,“千里边关党旗红”、国旗升旗点等特色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边境村呈现出交通畅、环境美、民心稳的良好景象,形成了村民居边爱边、守土固边、守望相助的浓厚氛围,成为新时代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的生动范例。
如今延边的边境村,既有白墙黛瓦、碧水环绕的美丽景致,更有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内在活力。随着兴边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延边的千里边关和美乡村建设必将在新时代谱写更加华美的乐章。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