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富有延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路——记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州教育局
在延吉市新兴小学校的“行走的课堂”上,孩子们手拉手走进延吉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在文物与史料中触摸家乡历史的脉搏;延吉市第八中学的思政精品课展示现场,学生们围绕“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延边州校园里的常态。这背后,是州教育局多年来如园丁般深耕厚植,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延边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多年来,州教育局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铸魂育人”“文化浸润”“互嵌交融”三项工程,将其作为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工程强力推进。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凝聚了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力量,更开辟了一条富有延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路。
铸魂育人:全领域发力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州教育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我国边疆史等内容纳入师培干训必修课。通过青年读书会、教育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各族教职工争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为强化教育引领,州教育局成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开展思政课研究,构建起“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1576堂课程全学段覆盖。同时,牵头十部门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落实方案》,开展精品课、优秀教学案例等“六个一批”提升行动,推动全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文化浸润:全覆盖构建精神家园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延边州目前已建成12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在与省内优质校的协作共建中,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示范窗口。
州教育局秉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理念,在校园内布置体现中华文化的标语、图案等元素2万余件,打造文化长廊、主题景观300余个,培育“中华一脉、同心筑梦”“匠心逐梦”等文化品牌100余个,让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此外,建立50余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连续18年举办“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常态化开展艺术展演和主题演讲,引导各族学生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
互嵌交融:全方位凝聚行动共识
州教育局始终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着力为各族师生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成长环境。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坚定不移落实国家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要求,2024年秋季学期提前一年实现全州中小学各年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2023年获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为打通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州教育局每年组织“中华情・边疆行”“家乡民俗体验”等活动,参与人次超15万;连续三年获得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项目支持,近3000名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民族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各族师生互嵌交融的育人生态。
7月16日,在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州教育局被授予“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延边教育战线久久为功的最佳见证:从2010年首获省政府表彰,到2022年斩获州级荣誉,再到此次获省级殊荣;从2024年高标准承办全省推进会并分享经验,到如今“三项工程”在校园落地生根。奖牌背后,是各族师生语言相通、情感相依、血脉相融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
根深方能叶茂,行稳得以致远。延边州教育局将持续浇灌民族团结之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系在校园扎得更深、枝叶延伸得更广,为谱写延边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磅礴教育力量。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栋辉 王昕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