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载践初心——记延边州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珲春市第七中学校副校长王鸿波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更是一份薪火相传的责任。”这是珲春市第七中学校副校长王鸿波从教二十九载的深切感悟。从乡村小学的“全科老师”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领军者”,她以“厚朴”之心深耕教育沃土,用技术赋能革新育人路径,始终坚守“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的炽热初心。
1996年,王鸿波的教育人生从珲春市春化镇桦树小学启航。彼时的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孩子居多,她一人扛起20个孩子的“全科教学”重任——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课程虽杂,她却把每一堂课都上得扎实走心。
在这片土地上,王鸿波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化身“妈妈”般的守护者。曾有一名韩同学因母亲年事已高、家庭贫困而性格内向,王鸿波便主动租住到其家附近,每天课余上门照料母子起居、辅导作业,一点点帮孩子走出自卑、融入集体。那些年,她骑着自行车奔波于乡间小路上,尽管身体疲惫,内心却无比充实。
“那时候教育条件有限,根本谈不上信息化,最大的资源就是老师自己。”王鸿波回忆道,当时的她深知,对于大山里的孩子而言,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于是,她将自己所知的山海、所经历的风景,都化作新鲜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心底悄然种下了“去更远的地方”的梦想。
这段乡村教学生涯,铸就了王鸿波教育理念的“根”——“厚朴理念”:厚于行,以扎实行动践行承诺;朴于心,用真诚爱意助力成长。
1998年,王鸿波调入春化镇学校,从英语班主任逐步成长为副校长。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她始终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根本准则,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辜负每一位教师”的承诺。作为英语教师,面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现实,她坚持分层教学、个性辅导。她常说:“英语不只是科目,更是通向更大世界的桥梁,这座桥,每个孩子都得走过去。”担任副校长后,她将“不放弃”的理念延伸至教师队伍建设,牵头组织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并常态化深入课堂一线,参与备课磨课。
2014年,春化镇学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年级跨度挑战,王鸿波与教研团队果断锚定“为师生服务、为成长搭台”的方向,组建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德育三个课题组,并与珲春市第一小学校、珲春市第四中学结为联盟校,大胆探索利用信息化载体“同上一节课”。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让乡镇的孩子首次与城市里的学生共享优质资源,这是“厚朴”理念第一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2016年,王鸿波将科研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再次尝试将基础信息化工具融入教学与教研,播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第一粒种子。
2022年,王鸿波通过干部交流来到了珲春市第七中学校任职副校长,迎来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全面提升。她将积淀多年的“厚朴”理念与第七中学的“善美+”信息化教育特色深度融合,以信息化项目统筹推进教研、教学、培训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智能研修团队”,以数据驱动教学,依托精准学情分析开展备课和教研;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利用数字工具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反馈的实时同步,推动教学从模糊经验走向科学精准;开创“传统文化+信息化”跨学科融合项目以数字化技术让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延边民族特色“活”起来,在数字空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建立“三协同”管理机制和“研讲评思”校本研修模式;持续改进“三评九步”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化教学管理闭环,全力推动学校教学从传统“经验化”向现代“精准化”转型。
3年深耕终有硕果。珲春市第七中学校培养出州、市级骨干教师7名,州名师培养对象13名。她带领的团队被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评为“创新应用教研团队”,其探索的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延边实践”样本。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昕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