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全球妇女峰会上三张照片背后的“她”故事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通讯 | 全球妇女峰会上三张照片背后的“她”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奕彤
天气晴朗,马达加斯加一处开阔的水稻田里,几位务农的当地妇女,手里拿着水稻秧苗,正在同中国湖南省妇联代表团的成员交流,她们的脸上是笑容和憧憬——位于北京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的这张图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作为全球妇女峰会配套活动,“数智赋能妇女和女童成果展”14日上午在这里开幕。成果展上,一幅幅照片仿佛是不同“她”故事的切片,生动讲述着中国与各方赋能妇女、点亮希望的故事。
非洲母亲的 “新希望”
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海拔逾千米,降雨集中。由于传统稻种适应性差、水利设施落后、化肥匮乏等原因,当地农户长期以来只能“看天吃饭”。
“我们付出很多,但收获却与付出不匹配。”29岁的当地农民姆博拉蒂亚娜说。这位年轻的母亲看着逐渐长大的孩子和地里不多的收成,心中焦虑。“与那些有经验、掌握技术的农民相比,我们明显落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接受培训,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她说。
中非合作给她带来了希望。由中国湖南省妇联牵头,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种业公司推动的对非农业合作项目“非洲母亲新农场”今年9月在马达加斯加正式落地,农业科技研发、良种选育、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合作是项目的重点方向。
在“非洲母亲新农场”培训中,姆博拉蒂亚娜学习了科学育秧和田间管理方法,学会了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种子。如今,她家田里的稻苗长势旺盛,原本紧蹙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据统计,该项目迄今已帮助1150名非洲妇女获得了就业机会,1862人接受了技能培训,950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随着项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参训妇女积极行动起来。她们在田间交流育秧心得,在课堂上分享防治病虫害的经验,用亲身经历带动更多妇女通过参加培训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通过培训,我觉得种田能够成为真正的依靠,能够养家糊口、送孩子上学。”姆博拉蒂亚娜在接受采访时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难民营里绽放“她力量”
第二张照片里,在肯尼亚西北部卡库马难民营一片简易球场上,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扬正同当地一支女子足球队的队员握手、交流。来自南苏丹的玛格丽特就在其中。
见到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21岁的玛格丽特感到非常兴奋。“我们都是女运动员,我们都热爱运动,我们有共同点。”她说,与杨扬当面交流让她感受到“女性团结是不分国界的”。
超过28万人居住在卡库马难民营及其周边安置点。这里时常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辛,玛格丽特所在的女子足球队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组建。女队员们在奔跑与协作中,打破性别偏见,用汗水证明女性的力量。她们在相互鼓励中驱散难民营生活的阴霾,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她们从未停止奔跑。”杨扬感叹说。
非遗教学架起 “连心桥”
第三张照片拍摄于老挝首都万象的“天才妈妈友谊工坊”,两位老挝妇女正在学习用竹藤编织花篮。
“天才妈妈”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打造的面向农村女性的公益品牌项目。今年8月,“天才妈妈友谊工坊”在万象正式落地,中国的非遗传承人带来了贵州竹编、广西藤编等技艺。
“照片上的人是我和我的朋友。”45岁的邦·吴提冯赛说。作为“天才妈妈友谊工坊”首批学员之一,邦·吴提冯赛学会了用竹藤编织托盘、花盆和笔盒等。
“她们不断向我请教竹材处理、染色、编织技巧等细节,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我也将带来的工具全部赠予她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在老挝落地生根。”贵州竹编非遗传承人田雅嘉告诉记者,尽管语言不通,但对技艺与文化的热爱、对彼此的关照,让大家的心靠得很近。
非遗技艺的传递不仅让老挝女性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经济独立,也架起了中老妇女交流的“连心桥”。
“我想把中国老师教给我的技巧,再教给老挝的姐妹们,这样大家都能增加收入,改善家庭条件。”邦·吴提冯赛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