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宣 > 从北京再出发:一位联合国官员眼中妇女事业的历程与未来

从北京再出发:一位联合国官员眼中妇女事业的历程与未来

2025-10-15 20:12:32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马季娜·贾布瑟诺娃(Madina Jarbussynova),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人民网记者 阿尔达克 摄

马季娜·贾布瑟诺娃(Madina Jarbussynova),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人民网记者 阿尔达克摄

我的外交生涯始于30年前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我受邀加入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随即投身于哈代表团参加北京世妇会的筹备工作。那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已成为推动全球妇女权利与性别平等意识根本转变的历史里程碑。自此,我始终以国家与区域层面积极参与者的身份,持续跟进这一进程。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北京世妇会不仅是象征,更是政府政策与公众意识发生系统性转变的起点。在《行动纲领》指引下,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早建立促进平等权利与机会国家体系的国家之一。

哈萨克斯坦1998年成立总统直属的妇女与家庭人口政策委员会;2003年通过国家性别战略;2009年正式颁布《国家保障男女平等权利与平等机会法》,将《北京宣言》与《行动纲领》的核心原则纳入国内法律体系。这些系统性努力已见成效。在教育领域,女性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大学生中女性占比约达60%,并积极参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相关计划。

在决策参与方面,女性议员在议会中的比例得到提升。《防止家庭暴力法》与妇女维权求助系统的建立,进一步为妇女构建了更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在妇女职业培训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成果显著。两国共同探索女性的可持续教育模式,为妇女经济赋权与自我实现搭建平台。这一进程得益于数字化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与妇女权益保障政策的协同支持,双方尤其注重提升女性在数字素养、IT技能与创业能力方面的发展。

哈中两国在妇女职业发展路径上呈现出三大共同特点:积极推进数字化,鼓励妇女参与创新经济;发展重点从社会支持逐步转向经济参与和专业成长;在国家职业培训体系中系统设置女性专项。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政府正实施多项国家计划,重点面向小企业、农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妇女再培训。作为国家人力资本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妇女可获得广泛的在线学习资源与专业发展补助。

在中国,2022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了妇女平等获得职业培训与就业的权利。全国妇联在技术与工程等领域推进的专业培训项目成效显著,鼓励女性进入STEM领域的奖学金与补助计划,以及“互联网+女性”等倡议持续落地。这些项目为女企业家提供了在线教育、小额信贷与市场拓展等系统性支持。

随着相关措施的推进,妇女角色正逐步转变为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哈中两国的实践经验,有望为中亚地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五项(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和女孩的平等权利)提供重要范例。这些成果也可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进一步推广与交流。

在上合组织成立初期,我曾担任哈萨克斯坦国家协调员。期间,我多次倡议将人道主义议题,特别是性别平等纳入合作议程。这一主张源于我对《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有效落实的观察,也基于其可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产生的积极影响的信心。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建立起系统化、多体制的性别平等推进机制。将性别平等理念全面纳入社会经济规划体系。此外,中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妇女权益保护法律与政策机制,并将性别平等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与各类发展计划。

中国正通过支持女性创业、鼓励妇女参与科技创新等多项计划,系统提升妇女经济地位,成功将性别政策与国家经济优先事项有机结合。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正以坚定而系统的方式,推动改变有关男女社会角色的传统观念。

国际社会可结合各自国情,参考中国的以下经验:注重制度稳定性,在宏观经济规划中引入性别视角,善用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工具,并建立系统的性别战略执行监测机制。

当前,在世界面临新一轮经济、气候与人道主义危机的背景下,妇女权利已成为衡量社会稳定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尽管成就显著,影响妇女地位的复杂挑战依然存在:家庭暴力仍是系统性社会问题;性别刻板印象、薪酬差距、数字鸿沟以及女性在高层决策机构中的代表比例不足,仍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我认为,实现性别平等,需将国家政治意愿、个体积极参与与民间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关键目标是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确保妇女能够持续、全面地融入社会各领域。

我们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优待,而是公平;不是特权,而是权利。每一位女性的前行,都是全体女性进步的一部分。传统与偏见的围墙,终将被不断前行的脚步冲破。

对我而言,三十年前的北京世妇会从未远去。那是一份依然鲜活的精神纲领,持续提醒我们:妇女权利的进步,即是全人类权利的进步。我们的政治意愿、通力合作与团结精神,将共同塑造后代——我们的女儿、孙辈与未来领导者——所将面对的时代。

(作者是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人民网记者阿尔达克、邓洁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初审:
李思宇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即刻删除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