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项目 百姓安居乐业暖心——我州落实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系列报道之珲春篇
近年来,珲春市委、市政府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服务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出发点,聚焦城中村改造、医疗惠民、农村危桥改造、职业技能提升、暖心食堂五大核心领域,全力推进民生项目落地,用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幸福感“加码”。
10月22日,全州民生实事集中采访宣传报道团走进珲春,深入社区、医院、村庄、居民家中,实地见证民生工程带来的蝶变,倾听群众发自内心的获得感与感恩声。

城中村改造:让村民实现从“忧居”到“宜居”的转变
在珲春市中华盛世小区——城中村改造集中安置点,记者遇到了刚拿到新房钥匙的李女士,看着8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家,她的脸上满是笑容。
走进该小区,崭新的住宅楼排列整齐,沥青路面干净宽阔,绿植与休闲广场相映成趣,体育器材、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35号楼4单元201室内,墙面找平已完成,再过几天完成粉刷、打扫后,居民即可拎包入住。

今年以来,珲春市将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头戏”,重点推进市区周边城乡结合区与春化镇征收安置工作。9月11日至12日,春化镇率先完成回迁安置,居民顺利办理手续、领取钥匙;9月19日,市区城北村、八棵树村、自兴村、新明村等重点区域完成分房,9月22日正式启动回迁安置手续办理与钥匙发放。
为保障居民权益,珲春市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倾听群众意见,针对户型选择、装修需求等问题及时回应;优化回迁流程,提前培训工作人员熟悉政策与业务,让居民“少跑腿、快办事”。珲春市房屋征收中心副主任李晨介绍,年初计划征收100户,最终实际完成181户,其中市区80户、春化镇101户,征收面积1.26万平方米,安置面积约1.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任务。
如今,城中村改造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美化了城市面貌,更让村民实现了从“忧居”到“有居”“宜居”的跨越,幸福笑容成为社区里最常见的“风景”。
医疗惠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守护群众健康
“以前去延边医院看甲状腺,得提前挂号、赶长途车,现在专家到社区来,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太方便了!”在珲春市海东街道林园社区活动室,刚做完检查的居民尹秀娟连连称赞。
当天,珲春市人民医院联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开展基层诊疗服务,胸外、乳腺、内分泌、中医科等10余个科室专家坐诊,免费为居民提供超声、心电图检查。活动室里,医护人员忙着问诊、开方、解读报告;走廊上,数十名居民有序候诊,现场既热闹又有序。

今年以来,珲春市人民医院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通过选派医师、护士、医技人员下沉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培训、指导等对口帮扶;组织医护人员走村入户,深入偏远山村与边境村屯,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下沉基层医务人员累计出诊、培训、指导684人次,诊疗患者2883人次;开展基层义诊9次,覆盖821人次,举办健康科普11场,受益群众685人次;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120例、远程培训28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74人次,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医疗帮扶全覆盖。

与此同时,珲春市扎实推进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筑牢“防线”。新生儿出生72小时、哺乳满8次后,医护人员会采集足跟血,使用一次性专用采血滤纸确保样本合格,并及时送至指定机构检测。对不合格血样与初筛异常血片,第一时间追回并联系家属完成复筛。目前,珲春市新生儿筛查覆盖率100%、样本合格率100%,未出现漏采、错采情况,为新生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职业技能培训与老年食堂: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在珲春市龙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员李龙雪正认真记录“互联网营销师”课程笔记。她是当地德意楼饭店经理,参加培训后,成功为饭店拓展了线上客源。她告诉记者:“以前饭店只做线下生意,线上一点不懂,现在学会了拍视频、剪直播,店里外卖订单多了好几成!”
龙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冯俞翔介绍,学校成立于2024年4月,开设直播销售员、公共营养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课程,已培训超700人次,就业率达30%以上。当天的课程聚焦自媒体账号运营、直播剪辑等,学员们一边听理论,一边用手机实操,学习热情高涨。

珲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汪博睿表示,今年以来,珲春市以“促就业、提技能”为目标,指导8家补贴性定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14个工种培训。针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设焊工、面点师、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课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S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帮助劳动者从“出力气”向“出技能”转变。截至目前,已培训合格2545人次,拨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184.5万元。
技能培训为群众“赋能”,暖心食堂则为群众“暖胃”。在珲春市河南街道矿泉助老餐厅,66岁的独居老人李凤华刷卡后,工作人员马上为她盛上荤素搭配的丰盛餐食。“以前自己做饭,剩饭热好几回,现在食堂三餐都有,荤素搭配合理,7块钱就能吃饱,真是太感谢政府了!”李凤华说。
矿泉社区副书记付颖介绍,社区有6700余人,其中老年人1800余人。2023年12月,市民政局投入打造320平方米的助老餐厅,由第三方专业运营,采用“一层就餐、二层活动”布局:一楼配备12张餐桌与无障碍设施,可容纳48位老人同时堂食;二楼设多功能活动室,供老人餐后休闲,积极构建“15分钟便民助老生活圈”。

食堂每日供应早、中、晚三餐,早餐有包子、玉米、鸡蛋等,午、晚餐以“3荤3素+热汤+水果”呈现,严格遵循低糖、低脂、少盐的老年膳食标准。收费方面,60岁以上老人每餐7元(一荤三素不限量),普通居民11元/餐;留守儿童可免费领爱心早餐,环卫工人与就餐人员可随时取用免费爱心热水,普通居民消费满50元可享送餐服务。目前,食堂每日就餐约100人次,已办理就餐卡730张,老人满意度超95%。助老餐厅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吃饭难”,更成为老人交流互动的“社区客厅”,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农村危桥改建:架起“安心桥”,连通“致富路”
“以前过桥,得绕两个直角弯,冬天路面结冰,很危险,现在新桥又宽又平,开车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珲春市杨泡满族乡庙岭村村民李景臣看着眼前的新桥感慨道。
杨泡满族乡新建两座桥梁已全部通车:农田灌区渠首的杨烟二桥,沥青路面与引道无缝衔接,道路标志线清晰规范;松林村通往庙岭村的松林中桥,钢筋混凝土路面宽阔平整,钢板护栏坚固耐用。

珲春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科科长徐荧介绍,原杨烟二桥与松林中桥因运营年限长、重载车辆多,出现桥面龟裂、钢筋外露、墩台沉降等问题。经省级检测,两桥分别被评定为四类、五类危桥,存在断板、落梁风险;其中杨烟二桥与路面垂直,车辆需走直角弯,且桥梁低矮、与路面形成坡面,冬季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群众出行安全。
为消除隐患,珲春市启动两桥改建工程:杨烟二桥拆除33米旧桥,新建3×8米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引道243米,桥面宽8.4米,总投资380万元;松林中桥新建4×13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全长57米、净宽7米,总投资442万元。两桥均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具备二级荷载能力,配备沥青混凝土桥面与波形护栏,设计洪水频率分别达1/25、1/50,可抗三十年一遇洪水。
危桥改建铺就了“安心桥”,更架起了“致富桥”。两座桥梁通车后,惠及沿线1200余户村民。如今,农资运输车辆可直达田间,救护车、校车能全天候安全通行,预计每年为杨泡满族乡及松林村减少运输成本近百万元,切实为乡村振兴与边境旅游发展筑牢交通基础。
从安居到健康,从就业到养老,从出行到生活,珲春市用一项项民生实事,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边境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相恒波/文 金由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