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医生”迎着风雪前行
每一份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2月5日,春节前夕,记者跟随中国铁路延吉工务段的钢轨探伤工人张炬炜及助手,冒着严寒一同为钢轨“体检”,体验他们的辛苦,感受他们的坚守。
铁轨道是有“生命”的,它会疲劳受损,也会“生病”,哪怕一毫米的裂纹,都可能带来断轨、停运,甚至车毁人亡……因此,钢轨探伤工被誉为“钢轨医生”,给钢轨体检,找出它们身体上的磨损与裂纹等伤病。这种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虽然很小众,却很神圣。
上午11时10分,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大山中的长图铁路线365公里处。北风劲吹,残雪飞扬,气温低至零下26摄氏度。“我父亲昨晚发给我的波形,正是这个区段,咱们一定要仔细查看。”张炬炜在钢轨上推着探伤仪器,一边盯着仪器屏幕的波形,一边对身旁的助手说。
张炬炜今年26岁,是中国铁路延吉工务段的钢轨探伤工。他的父亲张樑是钢轨探伤高级技师,父子俩在一个段工作,儿子负责在露天铁道线为钢轨探伤,父亲在室内回放探伤数据,负责把关定向。记者了解到,张炬炜工作的探伤工区曾是父亲工作过的区域,探伤区段也是父亲过去探伤的地段。如今,这对父子俩的工作区域相距200多公里,张樑经常通过电话或微信指导儿子工作,张炬炜遇到难题后最先想到的也是向父亲请教。工友们赞叹,张樑和张炬炜这对父子,是给钢轨做“彩超”的,是配合最默契的钢轨医生。
在长图铁路线367公里850米处,张炬炜让大家停下。他先用手推的仪器在轨面上反复前后推动,注视着屏幕波形,然后把仪器交给助手,摘下棉手套,从背包里取出手提式小探伤仪器,用探头慢慢前后拉动。不到5分钟,他的手就冻僵了,于是将手放到嘴边,用口中的热气暖手,直到手能动了,又用探头接着检查。跟在一旁的助手帮着传递工具,张炬炜放下探头,又用小镜子在轨墙、轨底边照边看,最后用手锤在轨面敲了敲。“这儿没有伤,遇到重点部位都要反复复核。”他起身收好工具,又推着仪器开始向前工作。
脚下的积雪超过20厘米,我们一行人蹚着积雪前行。“现在的探伤仪器科技含量高,比我父亲过去用的好多啦!”张炬炜紧盯着屏幕的波形对记者说:“今天探伤任务是五公里半,需要四五个小时,幸亏是顺风检查,不然得冻够呛!”
14时15分,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张炬炜和工友抬着仪器迅速下道,站在路肩等待火车过去。记者看到,一只狍子从附近草丛窜出飞快跑向密林。“这些年,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常能看到狍子,还有野鸡、山兔、野猪。”助手们兴奋地说。
14时36分,火车卷着寒风和残雪快速通过,张炬炜和工友将仪器抬上铁路线,继续向前探伤。
“叮铃,叮铃……”张炬炜把仪器交给助手,立即走下路基接电话。电话是张炬炜的父亲张樑打来的,他提醒儿子前方不远就是长图线368公里500米曲线,需要注意曲线上股钢轨磨耗探伤,要将探头调整到轨面中心。检查到父亲说的位置后,张炬炜停下来调整仪器探头。“张炬炜和我是从一所铁路学校毕业来到这儿的,他的父亲是我们探伤工区的老工长,业务能力强,经常向我们无私地传授工作经验,对我们帮助很大,他们父子俩都是好样的!”带队的班长对记者说。
15时33分,检查到长图铁路线370公里616米处,张炬炜停下仪器,从兜里取出一个结了冰的水瓶。他用手使劲捏了捏、捂了一会,扬手喝了两口。此时的风更大了,积雪被风挟带着迎面扑来,一行人伴着探伤仪器发出的嘀嘀声,在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张炬炜和工友们时而停下来校对铁轨,时而用仪器检测探伤,风雪严寒中没有人喊冷、喊苦、喊累。他们身着柠檬黄的工作服,身影在白雪覆盖的大山中格外亮眼。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延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