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从源头治理、遏制近地面臭氧污染多发趋势——让空气质量“隐形破坏者”销声匿迹
7月10日,记者从州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州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近地面臭氧污染呈现逐年多发趋势。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敦化、和龙、延吉、图们、汪清等县(市)因臭氧超标而导致轻度以上污染天数分别为9天、5天、2天、1天、1天,臭氧污染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因素。
臭氧被誉为地球“保护伞”,为何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隐形破坏者”?记者了解到,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层,能吸收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植物和农作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生物圈。其实,臭氧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守卫地球的“保护伞”,另一个则是仅次于细颗粒物的污染物。如果近地面的臭氧浓度较高,便会引发哮喘、疲乏、咳嗽、胸闷胸痛、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症状,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州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大智告诉记者,夏季是臭氧污染高发的时节,因其不像细颗粒物污染形成的霾易被察觉,臭氧超标时可能晴空万里,因此也常常被公众忽视。
为何天气越晴朗臭氧污染就越严重?造成臭氧污染的“元凶”又有哪些?据介绍,环境中的臭氧不同于细颗粒物等污染物,并非由污染源直接排放产生,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属于二次污染物。它的生成过程与形成机理较为复杂,治理涉及领域广泛,控制难度大。臭氧浓度的高低与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日照加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臭氧浓度也随之升高,一天之中10时至17时臭氧浓度较高。当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时,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臭氧污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涂料生产等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都有可能成为造成近地面臭氧污染的罪魁祸首。
臭氧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控制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近期,我州将做好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企业治理工作,结合实际聚焦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10个重点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建立清单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同时,我州将全面开展2024年夏季臭氧污染治理督导帮扶工作,以严格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准入、强化清洁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加强废气收集治理、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开展错峰生产、加强移动源管理、强化生活源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隐患区域和重要排污节点开展现场检查、督导帮扶,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认真梳理,并跟踪督导、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及进展情况。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