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模式解锁消费新体验——“啡尝完美”创意市集侧记
从咖啡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到多元业态催生消费热潮;从非遗传承展现古今交融,到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5月16日至18日,“啡尝完美”创意市集在延边大学正门西侧精彩启幕。33个特色摊位与12辆后备箱集市,秉持“场景即产品”的新消费理念,将“咖啡+”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消费者带来一场可品、可触、可沉浸的新时代消费盛宴。
市集现场,延边本土咖啡品牌与外地城市品牌各显神通。专业咖啡师现场研磨、萃取不同品类的咖啡豆,机器的嗡鸣声与手冲咖啡的晃动,交织出一曲咖啡文化的乐章。中度烘焙的清新花果香与深度烘焙的浓郁坚果香相互交融,为消费者打造了一场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于一体的感官之旅。来自安徽的黄同学兴奋地说:“以前喝咖啡只关注味道,今天才发现咖啡的制作过程如此讲究,就像一场‘美学实验’。我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了新口味,还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充满都市活力的后备箱咖啡市集同样备受青睐。延边后备箱吉市团负责人季程介绍:“干净整洁的设备、新鲜健康的食材、全程透明的制作过程、丰富多样的品质选择,以及流动自由的经营理念,让后备箱咖啡独具魅力。”此次市集,该集团不仅带来品质上乘的“咖啡后备箱”,还推出精美的文创产品、香氛、手工制作等多元“咖啡+后备箱”组合,为消费者营造了烟火气与文艺范交织的流行消费场景。
摊位的“咖啡+”模式更是将“跨界融合”发挥到极致。朝鲜族糯米人,这一原本用于庆祝丰收和祈安祷福的非遗项目,经过创新转化,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了“咖啡+非遗+文创”的多元消费场景融合;延边知识互动问答与“摇摇奖池”的咖啡礼遇,让“咖啡+游戏体验”成为连接知识性、趣味性与消费可能性的桥梁;民俗歌舞演艺与惠民景区福利,将“咖啡+文旅”的消费场景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延边本土特产人参与咖啡的科学配比产品,兼顾安神与美味,将“咖啡+人参”推向不同消费群体。此外,“咖啡+体育”“咖啡+拍照”“咖啡+阅读”等一系列创新消费场景相互呼应,共同探索出消费升级的新路径。
咖啡产业的智能自动化发展也在此次市集上引发热议。红色密码(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杨表示:“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拼豆设备,有效解决了以往咖啡豆因密度和质量差异影响拼配效果的难题,确保了拼配咖啡的精品性、精准性和稳定性。我们一直听闻延边独特的咖啡文化,希望借此机会了解当地的咖啡风味喜好,为未来的产品研发寻找新灵感。”
“微场景”的搭建不仅撬动了“大经济”,还激发了宝贵的社会效益。在众多摊位中,“县咖之王,传递希望”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延吉市妇联云南“妈妈咖啡园”公益项目的摊位。摊位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中国妇基会对接了云南的一个爱心咖啡基地,认领了一亩咖啡地。咖啡地以产出的咖啡豆作为回馈,这些咖啡豆品质上乘,市场价每袋约170元,我们仅售99元,并将售卖所得资金用于‘六一’儿童节捐赠给有需要的儿童,让‘一份爱心’化作‘双倍温暖’。”这一公益项目感染了许多往来的市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通过购买咖啡奉献爱心。
此次“啡尝完美”创意市集,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展示了“咖啡+”模式的无限可能,也为其他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