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民生答卷,写满“幸福”——全州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一个地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对我州各族人民来说,幸福感来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来自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来自社会救助的精准兜底,养老服务的暖心升级……
民有所思,我有所动;民有所愿,我有所为。十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头等大事,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成就家家户户的“小愿景”、实现老老少少的“新期盼”,让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持续“加码”,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也让延边这个美丽的地方更有“温度”。
教育: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每天放学铃声响起,延吉市延新小学校的手工教室里都活跃着学生们的身影,他们在桌前认真揉捏着柔软的彩泥,一个个稚嫩、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很快便在手中显出雏形。一堂手工课程将这间小教室变成了一座微型成长乐园,让课后时光在学生们指尖的创造里、眼神的光亮中绽放出别样的灵动与精彩。
教育的温度,藏在用心学习的每一堂课里,也藏在看得见成长的课后课程中。
精准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我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决打破“看管为主、内容单一”的传统模式,加强课后服务、假期托管服务课程建设,开发开设了球类、器乐类、科学素养类、艺体技能类、动手实践类等51个课程,构建起覆盖体育、艺术、科技、实践与文化传承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有效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从基础的课后看护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每一所学校课后服务从“托管”到“赋能”的深刻变化,浓缩并彰显着我州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寄托着学子的梦想,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背负着国家的未来。十年来,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之乡”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肯投入,重落实,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十年来,我州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破解资源瓶颈,累计投入5.94亿元新建、改扩建29所独立公办幼儿园,新增优质公办学位8200余个。全州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8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学前教育。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我州以改革之力破壁清障,力促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组建40个义务教育集团、7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的“活水”畅流。深化与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等名校合作,建立普通高中核心备课教学联动机制,形成了全州普通高中教育“一盘棋”发展格局。常态化开展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下沉式”帮带,推动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职业教育与延边产业振兴同频共振,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全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覆盖15个大类、59个专业、121个布点,精准对接全州主要产业领域,职业教育正成为区域发展的“人才引擎”。
每一项政策都精准落地,每一份投入都化作实效,延边州矢志不渝、全力回应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用优质均衡的阳光托举万千家庭的希望、照亮每个学子的梦想。
医疗: 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不用来回折腾,在家门口就治好了甲状腺结节!”珲春市民刘先生摸着术后愈合的伤口感慨。2024年3月,刘先生因患有甲状腺多发结节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到珲春市人民医院就诊,正在珲春市人民医院帮扶出诊的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专家崔星国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这是延边医联体建设的缩影——像刘先生这样的就医故事,已成为全州百姓的日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延边以改革为笔、以民生为墨,在“健康中国”蓝图上勾勒出暖心的延边实践,医联体让优质资源下沉,DIP付费改革减轻就医负担,家庭医生签约织密健康防护网……一项项创新举措,将“让生命更健康,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
深化医疗改革,让群众看病“少跑腿、更省心”。多年来,我州不断深化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累计派出专家1万余人次、诊疗患者5.9万余人次、开展手术4600余次;全州16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向基层派出专家诊疗患者5万余人次。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延吉、敦化、图们、和龙、安图等县(市)通过建设医共体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技术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吉林大学与敦化市、汪清县和安图县校地合作项目,吉林大学各医院累计派出常驻专家83人次、定期坐诊专家1100余人次、诊疗患者1.9万余人次、培训270余次、手术1400余台,真正让我州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深化医药改革,让群众看病“少花钱、更安心”。我州深入学习推广“三明”经验,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会同医保、药监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协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落实重大改革任务。2024年,我州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105项,85家医疗机构进入DIP付费,全州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减少0.5天、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下降14%。
深化医疗服务改革,让群众看病体验“有改善、更舒心”。去年以来,我州全面实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截至目前共惠及群众7万人次,为患者节约费用约88万元;开展家庭医生“签而有约”行动,加强家庭医生与辖区居民沟通互动,全州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70%以上、重点人群95%以上。
延边医疗的每一步革新,都烙印着“人民至上”的温度。当医联体的专家走遍乡镇,当家庭医生的电话24小时在线,当中医药的药香飘进街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触摸到了健康中国的脉搏。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延边以医者仁心作答,让健康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最坚实的民生底色。
文化: 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文化是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更是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
十年来,延边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夏风习习,草木葱茏。“快乐延吉大舞台”每天19时在延吉市青年广场与观众见面。“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在优美的旋律中,社区文艺骨干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灵动的舞姿展现了延边特有的民族风情、飞扬的裙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十年来,延吉市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以形式多样和富有特色的表演融合多民族文化,“快乐延吉大舞台”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展示延边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
这只是延边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镜头。“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滋味。”这是延边百姓最直观的感受。
如今,延边文化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在乡镇山村,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书香浓浓、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在各县(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人潮涌动,客流不断。十年如一日的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州文化场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州县(市)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超时、错时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读者和学员达200余万人次。
文艺创作,坚持守正创新。精品文艺演出《五彩阿里郎》《四季如歌》《海兰江畔稻花香》在时代的气韵里透射着延边各族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非遗保护、活态传承,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保护传承体系;供需对接、订单式服务等精准文化服务模式,让延边各族群众沉浸于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中;全州广场舞展演、乡镇文联网络春晚活力四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变幻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尚。城乡间被激活的文化潜能,融合着诗与远方的无限魅力,推动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发展到27家,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13.9%,规上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位居全省第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延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之力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体育+”: 激活地方经济新动能
如今在延边,若问哪一项体育运动人气最旺,那一定是足球。在2025赛季中甲联赛中,延边龙鼎可喜安队豪取主场八连胜,在中甲联赛的版图上,闪烁着耀眼的光彩。每逢延边主场,延吉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都变成欢乐的海洋。“非遗演出”的魅力,与足球的激情相碰撞,激发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节日欢歌,延边龙鼎可喜安队在这浓浓的足球文化氛围中成为中甲名副其实的“主场王”,自今年中甲开赛以来,是中甲队伍中唯一主场全胜的球队。
这是近十年来,延边深耕足球文化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州先后入选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国家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了职业足球引领、州及县(市)体校为龙头、校园足球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层级衔接青训体系,延边“足球之乡”文化季贯穿全年。
延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不仅体现在足球项目上,还有户外登山、自驾游、球类健身……十年来,各类休闲健身项目如雨后春笋,“体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为充分发挥“体育+”激活消费的独特作用,我州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州的实施方案》,制定《延边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延边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延边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体育赛事助推全民健身、激活产业动能、彰显城乡魅力,极大地激发了体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22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足球场1.46块,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不断提档升级、科学健身志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州各级体育部门和机构精心谋划引赛办赛,大力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以赛事导入方式为体育行业企业及景区景点引客流、聚人气,以遍地开花的赛事活动助力经济发展,体旅文商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州完成9个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升级改造,15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年均接待健身群众300余万人次。精心打造“乐动冰雪”和“爽动盛夏”系列全民健身活动,亮点纷呈的全州速度滑冰赛、高山滑雪赛,和龙、珲春半程马拉松赛,延吉东北亚国际冰雪汽摩拉力赛等均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赛事。近年来,我州成功举办全国速度滑冰U系列中小学校际联赛(延吉站、汪清站)、吉林国际高山/单板滑雪挑战赛、边境森林马拉松赛、“万亩梨园”跑山赛等100余项精品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运动员和游客300余万人次来延,测算拉动消费30多亿元,体旅文商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如今,“体育+”在延边正释放出巨大潜能,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赛事举办地与赛事参与者实现了“双向奔赴”,成为推动延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就业: “饭碗”端得更牢,收入更加稳定
“现在获取招聘信息的方式真多,找工作不再像大海捞针。”今年6月,延吉市民姜姗姗在陪同妹妹参加州暨延吉市“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专场招聘会时,看到丰富的就业岗位和一系列贴心的就业政策与服务,感到妹妹的工作“稳了”。
劳动者就业后的笑脸是我州人社部门温暖施策的不竭动力。将就业创业政策装订成册、招聘岗位信息汇总成表,“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和“一对一”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效率;线下招聘活动定期开展,线上“直播带岗”协同发力,拓宽了招聘服务的覆盖面,传播时效得到进一步延长;创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零工市场,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十年来,我州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帮助大批劳动者顺利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以业安人、以业稳人、以业增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年来,我州始终坚持“稳就业、保民生”的核心理念,创新开展“‘1+8’促进就业工作提质增效行动”,制定《延边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方案》,积极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族群众就业“饭碗”端得更加牢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人份手冲咖啡需要15克左右的咖啡豆,将豆子研磨成白砂糖颗粒的大小……”近日,在延吉市朋焙职业培训学校举办的咖啡师技能培训课上,授课老师一边操作一边向学员讲授制作要领。据介绍,该培训班面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政府补贴、免费培训,学员通过考核就可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的《咖啡师初级资格证书》,真正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就业能力。
技能培训是扩大就业增量、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十年来,我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开展特色职业(工种)培训和新职业培训,加强紧缺职业(工种)培训,让更多劳动者在“好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就好业”。仅2024年,我州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1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近年来,我州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初创补贴和担保贷款等创业政策扶持,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活动,通过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目前全州共创建省、州、市(县)三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110个,带动创业1944户,吸纳就业11533人。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十年来,我州把关乎就业的点滴“小事”,办成温暖劳动者心头的“大事”,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如春风化雨,帮助每个劳动者通过奋斗书写幸福人生的新篇章。
民政: 温暖可触可及,幸福更有质感
十年光阴流转,一座城市能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藏在百姓日益舒展的眉头、愈发灿烂的笑容里。十年来,我州民政事业步履不停,用一桩桩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政策,编织起保障群众幸福生活的温暖网络。
在延吉市建工街道延华社区,72岁的赵立琴说起这十年的生活变化,不禁湿了眼眶。随着年岁渐长,没有退休金且身有残疾的她曾一度陷入生活困境。“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过上了安心的日子!”2015年,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帮扶下,她有了低保,生活有了坚实保障。而这背后,是我州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成果。十年来,我州社会救助格局不断完善,将超三分之一的脱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城乡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大幅提高,由2015年的448元和264元,提高至2025年的600元和421元;临时救助及时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成为实实在在的温暖保障。
同样令人惊喜的变化,还有养老服务。在安图县万宝镇永富村养老大院,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拉家常。“以前孩子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在家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有了养老大院,大伙儿一起聊天、下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精神头也足了!”村民胡大娘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2015年起,我州启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标准化建设,如今1051个大院遍布乡村,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如此,全州养老机构不断提质,医养结合稳步推进,老年组织有序壮大,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圣水龙山国际康养新城一期项目已接待旅居康养人员近2万人次,汪清县、安图县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延边特色康养服务品牌愈发响亮,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特殊群体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28174名困难残疾人、33433名重度残疾人从中受益。儿童福利领域,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为孩子们点亮希望。2024年,新建成的延边州儿童福利院不仅为院内儿童提供优质服务,还面向社会开展留守儿童托管等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
从社会救助的精准兜底,到养老服务的暖心升级,再到特殊群体的全面保障,延边民政工作十年如一日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每一个数据的增长、每一项政策的落实、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凝聚着为民初心。十年的变化,是千万家庭生活的缩影,更是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温暖答卷,让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十年栉风沐雨,“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延边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开花,一件件民生实事化作温暖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延边人民的“幸福账单”。
那些关于“幸福”的故事,写在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里,也写进了延边各族人民的心间。
这些故事,未完待续……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云 王昕瞳 秦羽 陈颖慧 刘鑫君 黄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