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北山街道为独居老人开启“红石榴窗帘守护行动”,织就暖心服务安全网——“窗帘暗号”里的“生命线”
晨光刚漫过延吉市北山街道居民楼的屋顶,网格员们的脚步声已轻叩着晨露未晞的路面。走到独居老人楼下时,抬头望去,那扇贴着鲜红石榴窗花的窗户里,窗帘正慢悠悠地滑向一侧,露出老人熟悉的笑脸。网格员抬手比了个大拇指,窗内立刻回应了一个同样的手势——这是北山街道“红石榴窗帘守护行动”里,每个清晨都在上演的无声对话,温暖而默契。一枚枚鲜红的石榴窗花,像一个个无声的约定,将辖区83户60岁以上、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织进了一张“早看窗帘、晚看灯”的安全网,也织就了城市基层治理中最柔软的生命线。
“红石榴窗帘守护行动”是北山街道2025年针对独居老人开展的安全守护服务。志愿者为老人窗户贴上醒目的“红石榴”窗花,并约定老人每天早晨拉开窗帘、晚上点亮灯光作为平安信号。若发现异常,网格员或志愿者会立即上门查看。
2月28日,网格员们带着红石榴窗花上门时,83岁的朝鲜族老人金贞淑用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摩挲着窗花,眼眶湿了:“这哪是窗花啊,是贴在我心上的平安符呢。”在延吉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石榴本就是各族群众相拥相依的象征,如今这抹红又添了层新意思——是邻里守望的印记,是无声牵挂的纽带。
这“窗帘暗号”里,藏着生活的韵律与守护的默契。拉开窗帘,是向楼下报一声“平安”;灯按时亮了,是道一句“安好”。不管刮风下雨,网格员与志愿者们每日两次来到老人们的楼下“打卡”,凝望那扇熟悉的窗户,确认平安信号。为了让守护更精准高效,北山街道还建立“三级响应”服务机制:日常小事,联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12小时内响应;复杂需求,协调民政、卫健等部门48小时内处理;特殊难题则全程跟踪、专人上报、限时反馈,确保“事事有回音”。
“红石榴”的守护,远不止于窗帘的一拉一合。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为老服务的“万能工具箱”。谁家水管坏了,网格员立刻联系经验丰富的水暖工上门维修;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交医保费,社区业务经办人员就走进家中手把手教,直到老人点头说“会了”;担心血压、血糖等是否正常,社区定期联合“三新”组织将“健康直通车”开进居民区,量血压、测血糖、听诊问询,一样不落。
日前,北山街道社区网格员与志愿者提前梳理辖区需要认证的老人名单,携带设备逐户上门,耐心协助老人完成人脸信息采集、身份核验等流程,还贴心检查水电安全,记录生活需求。独居的李阿姨完成认证后,拉着网格员的手说:“你们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以后认证再也不用站着排大队了!”
截至目前,“红石榴窗帘守护行动”取得实效,80余位网格员为83户独居老人提供了暖心服务,主动上门响应147次,服务2290人次,累计解决了水管堵漏、生存认证、入户清扫、爱心义诊等老人生活中的“关键小事”——而这些“小事”,恰恰是老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数字背后,是晨光里抬头守望的身影,是暮色中为一盏灯停留的目光。当北山街道的夜色渐浓时,那83扇窗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它们像散落在城市里的星星,每一盏都映着红石榴的剪影。这光芒里,有独居老人的安稳,有邻里相助的温情,更有一座城市对长者的承诺——就像清晨拉开的窗帘总会遇见阳光,这份守望,也会陪着老人们把每个日子都过成暖时光。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