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县亮兵镇打造“五色产业带”,构建“一色一链、五色生金”产业矩阵——小体量也能赚“真金”
农家院儿里的树莓红得发亮、缀满枝头,田垄间的人参舒展着油绿的叶片用力向下扎根,圈舍里的人参蛋鸡你争我抢、吃得正香,菌棚中的黑木耳悄然开成一朵朵“黑牡丹”……秋日的安图县亮兵镇,山野间跃动着五彩斑斓的生机。
近年来,亮兵镇以“红色浆果、绿色山菜、金色药材、黄色畜禽、黑色菌类”为核心打造“五色产业带”,构建起“一色一链、五色生金”的产业矩阵。产业矩阵中,有规模化项目撑底气,更不乏小体量种养显活力,让农户以小面积参与、小规模投入,也能稳稳赚到“真金”。
红色浆果:庭院“微种植”让增收多条路
金秋送爽,亮兵镇的田野弥漫着醉人的果香。新城村、新胜村、会财村、大西村的桃李种植园正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盛景,1.6万余棵果树迎来大丰收。
据介绍,亮兵镇仅这4个村的桃李子年总产量就稳定在9万余公斤,年总产值突破45万元。许多种植户主动对接周边村庄的闲置劳动力,让很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随着桃李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亮兵镇明确“浆果小镇”建设目标,大力建设“红色浆果”产业带,进一步深耕树莓、蓝莓等特色果品的开发,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今年初,亮兵镇与安图盛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全域庭院树莓种植项目。企业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负责统一回收销售,确保农户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根据规划,亮兵镇将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千亩的“红色浆果”产业带,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红色浆果”种植从“小打小闹”的庭院经济向规模化、市场化转型。
绿色山菜:小投入做出“大文章”
自2020年起,亮兵镇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种植户”模式,建设温室大棚发展“绿色山菜”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新路。
亮兵镇以大西村刺嫩芽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庄,有效盘活零散、闲置大棚与小块耕地,让“方寸地”“闲置棚”都成为“聚宝盆”。小投入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激发了“尝试一番”的积极性。在全镇“绿色山菜”种植产业中,新胜村5户种植1公顷、新城村2户种植0.4公顷、南沟村1户种植0.1公顷……哪怕是一家一户几分地的小种植也能融入产业链,用“小体量”蹚出了增收新路径。
金色药材:大田里种出 “高价值”
在亮兵镇大西村的田间地头,安图金鑫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参棚整齐排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其中,标准化种植、科学化营养调配方案随处可见,充分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定位。
亮兵镇投资3000万元实施6年生人参高质量种植项目,发展以大田人参高质量种植为主的“金色药材”产业。项目采用科学规划、分阶段推进模式,目前已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土地租赁、现代化设备购置、土壤改良、参棚搭建以及8公顷人参种植等工作。计划至2028年每年投入500万元,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严格把控人参生长全周期,打造绿色、有机、高品质人参种植基地,以高标准生产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黄色畜禽:“房前屋后”变“生金之土”
每天一大早,新城村村民许世芳家的院子里便叽叽喳喳地热闹起来。
“这么多小鸡都等着吃食呢,连起床都有动力。”许世芳说笑间,将混着苞米面、青菜叶的鸡食倒在食槽里,轻敲几下盆沿儿,几十只毛色发亮的小鸡就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
今年初,新城村投入9600元为58户村民免费发放鸡雏,每户分发13只,帮助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搞起“小养殖”。许世芳说,她的父母和公婆身体不好,将小鸡都交给她集中饲养,再过不久,这些小鸡就能生蛋卖钱了。
庭院虽小,大有可为。亮兵镇依托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人参蛋鸡养殖项目,大力发展“黄色畜禽”产业。目前已完成投资150万元,购置鸡雏2.5万只、饲料150吨、人参料渣6吨及其他保健药物等。在全镇开展绿皮蛋鸡养殖项目,利用村集体资金进行补贴,鼓励农户利用庭院养殖绿皮蛋鸡,同时与企业对接统一回收绿皮鸡蛋,目前全镇养殖绿皮蛋鸡1700余只,预计户均增收1000元,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将成为不可小觑的“生金之土”。
此外,亮兵镇还引进清真黄牛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黄牛养殖基地及三型清真屠宰场。
黑色菌类:种出“不占田的财富”
在亮兵镇青林村村民杨振国家的大棚里,一排排黑色的木耳从菌棒上“钻”出“头”来。“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加上木耳销路不愁,收益很可观,这条路选对啦!”杨振国说,木耳是青林村主导产业之一,村里许多农户靠种植木耳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亮兵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黑色菌类”产业,积极与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优良菌种,让特色产业持续释放富民活力。目前,全镇“黑色菌类”产业发展以青林村地栽木耳为主,数量保持在80万袋左右。在河北村发展500平方米林下试验田,模拟野生状态种植榛蘑,让沉睡的林地资源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从庭院到田间,从大棚到山林,亮兵镇的“五色产业带”不贪大而求“精”,精准契合先天条件、精准贴合群众需求,让“小种植、小养殖、小务工”都嵌入产业链,让每块地、每个棚、每片林都真正“活”起来。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