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以人居环境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从“清洁”到“净美”
九月的延边大地,层林初染,微风带着稻穗的清香,拂过龙井市的乡村田野。9月17日,记者走进智新镇光新村,只见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如银带般蜿蜒,直通每家每户门前。路面虽不宽阔,却干净整洁,阳光洒落,折射出洁净的光泽,偶有金黄的树叶飘落,增添了秋日的诗意。
循着机器的轰鸣声,记者在村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驻村第一书记张昆正挥舞着铁锹,带领村民清理一块闲置空地。铲车伸展着机械臂平整土地,运输车来回清运杂物,隆隆的机械声与村民的交谈声交织,构成了生动的劳动图景。“按规定垃圾箱离道路要有一米半以上的距离,可咱村道窄,以前没地方放垃圾桶,村民倒垃圾得走很远。”张昆擦了擦汗,指着空地介绍,“村委会和村民协商后,这片闲置空地的主人同意贡献出来,改造后能解决25户村民的垃圾投放难题。”
“以前倒垃圾要走上百米,现在出门几步就到,方便多了!”家住附近的村民笑着说,“等垃圾箱安好了,咱村环境肯定更干净,住着也舒心。”
离开光新村,记者来到智新镇明东村。刚进村口,一幅古朴雅致的乡村画卷便展现在眼前: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门前的红灯笼随风摇曳,街道平整干净,身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正推着清扫车仔细清理路面,偶尔停下脚步,将角落里的落叶扫进簸箕中。阳光透过杨树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
“现在村里跟花园似的,出门就是景,生活在这儿太幸福了!”村民安丰忠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凳上,一脸惬意。明东村党支部书记玄昌浩介绍,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把拆除废旧房屋、清理残垣断壁作为重点,目前已拆除危旧房屋5座、废弃仓库1座,清理乱堆乱放杂物7吨,还硬化了4公里村内道路,维修了90盏路灯,真正实现了“村内无土路、夜晚有灯光”。
漫步明东村,处处可见巧思:闲置土地被改造成“小花园”“小花坛”,波斯菊、万寿菊竞相绽放;村路边种满了云杉、垂柳,绿意盎然;水冲式厕所早在2019年就实现全覆盖,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红色文化广场上,石榴造型的景观雕塑格外醒目,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场依托中组部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升级改造,已成为村民休闲、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玄昌浩骄傲地说,今年他们村获评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龙井市正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龙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海权介绍说,今年以来,龙井市以“在州内率先树标杆”为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主题,先后开展“春季攻坚”“秋季攻坚”。通过“领导包保制”“网格化清洁责任制”,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格局,村公益岗、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协同发力,让环境整治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在“八拆”整治中,龙井市聚焦危旧房、残垣断壁等“硬骨头”,截至目前已拆除(修缮)危旧房屋178座、旧仓库223座,清理乱堆乱放500余处;在垃圾治理上,新增垃圾桶40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7辆、保洁员130名,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在绿化美化方面,全市已种植树木7000棵,粉刷墙面5000平方米,种植花卉10000平方米,一条条乡村道路变成“风景线”,一个个村庄变为“宜居地”。
此外,龙井市还通过“干净人家”创建、积分制激励等方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三合镇的“551”行动,让村民每月定期参与庭院清扫、道路保洁;智新镇、白金乡的“爱心超市”,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调动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东盛涌镇、德新乡等则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自治能力。
如今的龙井乡村,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实”,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