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宣 >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2025-10-16 17:52:22来源:光明网

image.png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开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系列视频,聚焦九项重点任务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新机遇,解读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向新向好的动力来源,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解读“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依绍华。我想先问问大家,最近您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了吗?相信很多朋友都被这波“国补”优惠吸引到了吧!或许有人早在盛夏来临前就赶紧把家里的冰箱、空调都换成新的。刚高考完的学生朋友是不是立马就用上“国补”,买了笔记本电脑?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7月,今年有超过6600万名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购买12大类家电产品,累计超过1亿台。另外,手机等数码产品就卖出7400多万件。电动自行车收旧、换新各900多万辆,是去年的6倍。“以旧换新+国补”,四两拨千斤,大大激发出全民消费热潮,不仅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的活力,也看到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既是家事,也是国事。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外需不确定性上升,更加注重推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所在。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5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那么今天,我们的消费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存在哪些潜能呢?

从“想要买”到“买得起”,中间的桥梁是收入。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4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超过1.3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的95.4%,居民消费已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甚至是“优不优”转变,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取向都发生深刻变化。

从内容来看,以前我们的消费以购买商品为主,现在变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以休闲娱乐类为代表的服务消费的增速远高于商品消费。从消费结构来看,智能、绿色的升级类商品的消费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占全球30%。消费方式方面,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潮流,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成为新消费增长点的重要载体。今天的消费取向也由注重使用功能向社交娱乐、情绪价值转变,体验式互动消费成为新趋势。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这些变化的背后,有两个人群发挥了特别作用。

首先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已成为消费主力。这一群体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上升阶段,生活环境相对富足,更加专注个人价值实现和精神满足,在消费需求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在消费行为上更看重情绪价值是否被满足。

另一个有强大消费力的人群是我们的银发群体。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2%。这一代老年群体与我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经历了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既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消费需求上有实力、有时间、有想法,为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空间。

从消费市场看,今天县域消费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口向县域回流,电商平台下沉,新型消费业态逐步涌现。同时,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乡土人情的向往,也带动县域消费逐步升级,县域梯次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宏观政策帮群众“开源”,让老百姓的钱包更鼓、负担更轻,大家“买买买”的底气才能更坚实。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品、创新服务,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需求、引导需求、激发需求,从而开辟更广阔的消费蓝海,让内需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更为强劲。

来源:光明网
初审:
王晓东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即刻删除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