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一线探新】山海交响 育见未来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2023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与创新交流大会,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福建站观摩交流活动,相继落地福州。同期,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组织“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以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实践新路。
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如何贯通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感染力?如何统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价值认同?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深入福建教育一线、探访师生群体,揭秘“大思政”教育的闽派智慧。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从何而来?
——“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可感可及
金秋的福山郊野公园,层林尽染。一群来自福州市钱塘文博小学的学生,在教师林武和唐溦的带领下,开展自然生态研学实践。他们时而驻足观察,时而热烈讨论,看层林尽染、听林间鸟鸣,于健步中感受秋韵,登高望远,沉浸于“城绕青山市绕河”的生态美景,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身心愉悦,潜移默化中“生态文明”与“福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
小学生在福山郊野公园开展研学实践
历史地理是源,城市发展为流。在福州市委党校“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上,巨幅漆画《闽山闽水物华新》气势恢宏。借助数字化技术,展览生动再现了福州三十年来的跨越发展,让前来参观的青少年深刻体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与辉煌成就。
“3820”战略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擘画了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在这一战略引领下,福州从“绿化福州”到“千园之城”,从城市更新的“住有所居”到生活更新的“全龄友好”,从跨越式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素质”,成为全国唯一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的城市。
中学生在“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进行研学实践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发展实绩,最有说服力。福建,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格局,奏响闽山闽水物华新的高质量发展和鸣曲。巨大发展变化中蕴藏的价值理念,历经岁月洗礼和实践检验,彰显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福建创设“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组建省级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由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龙岩学院,分别牵头南、北、西部三大片区,形成校地研学实践共同体,建立“定期会商、问题协商、育人共商”的校地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分类整合、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将高校学科优势、地方文化特色、红色教育资源等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思政育人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是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深挖理论富矿、转化实践资源,构建起“主题引领—资源转化—场景赋能”的育人链条。着力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留下的思想财富、生动故事、山水足迹、万家探访,转化为“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燊表示:“福建始终将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社会实践的旗帜和灵魂。”
自2022年起,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实施“追寻领袖足迹”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将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一年一主题、进阶式开展,遴选并组织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135名亲历者、见证者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在实地实景中讲述真人真事,以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2025年,以“担当强国使命”为主题,围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追寻领袖足迹。一主题一引领,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到哪里,社会实践就到哪里”。
实践育人,路在何方?
——多方协同、全域联动、学段贯通
如何办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命题。福建积极构建“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统筹、高校牵头、地方联动、多方参与”的研学实践育人新机制,明确各级各类主体职责,形成上下贯通、多方协同的新格局。
在省级层面,福建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集备中心、协作中心等五大中心,集中优质资源力量,打磨省市级金课、示范课超1000节。汇聚马克思主义学院力量,制定科学的研学实践指南,推动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因地制宜建设17个国家级、96个省级、100余个市级实践教学基地,试点建设2000余个大中小学研学营地基地,规划设计420条研学实践精品路线。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构建“目标分层、内容衔接、活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省全域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布局,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厦门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示范引领,牵头建立大中小学生手拉手共研共学机制、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在课程设计、研学组织、教师队伍等方面一体推进。
在嘉庚号科考船上开展“行见八闽”研学实践
在政策保障方面,福建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教师指导实践计入工作量。2025年暑假,全省近500名“双带头人”带动各学科近万名教师参与实践,带领1.2万支队伍、27万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省委教育工委专项经费保障、校地定期会商、安全问题联动等机制,让实践育人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师资队伍是社会实践育人的关键所在。福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专职副总督学徐章海说:“我们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育百名专家型实践育人教师、千名领导干部实践育人兼职教师、万名新思想实践场馆(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组建起覆盖广泛、专兼结合的新思想实践育人师资方阵。”仅福州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支持实践育人的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的考核奖励,这充分激发了教师创新活力。
“大思政课”不仅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而且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福州三中党委书记连仁昌谈到:“我们与周边社区、企业、高校紧密合作,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整体统筹、特色实践、政策赋能与师资整合,福建系统构建了多维协同、层层递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人民论坛调研组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胡象明认为,该机制以制度创新打通了育人环节,突破了思政教育的传统边界,形成了全社会同题共答、同向育人的良好局面。
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坚定,源自何处?
——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厚植家国情怀
秋高气爽,晋安湖公园的白色摩天轮映衬着“福州蓝”,分外美丽。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的教师们讲述着晋安湖“旧貌换新颜”的故事。“晋安湖不仅是福州城区调蓄库容的生态湖,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张莉老师指着湖边的建筑,向学生们介绍“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地,经过环境治理,如今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记录,不时发出惊叹:“以前只知道要保护环境,但今天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林占熺研究员现场讲述闽宁山海协作“幸福草”的故事
在研学实践育人中,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如实地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筼筜湖等地的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守护山水底色。
“步履所至皆课堂,心之所向即信仰。”在苍霞人家生活馆,台三小教师林珊邀请苍霞社区搬迁亲历者,讲述家园蝶变历程,让学生在聆听苍霞改造和居民生活显著提升中,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人民情怀。
多位高校师生在连续参与“追寻领袖足迹”系列社会实践后,前往各地社区、中小学开展宣讲。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刘思明同学,在校期间连续3年参与省级社会实践,他动情感慨到:“追寻领袖足迹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生动教科书’,这既是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也是观察时代、强化担当的重要方式,让我们青年学子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
“社会实践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上。”福建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郑邦华谈到,“福建注重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认真开展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让每个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闽江学院积极开展“闽宁协作山海交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推介当地特色产业,以实际行动助力宁夏闽宁镇的百姓致富、产业发展,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福建的‘大思政课’实践,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思想洗礼,也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鲜活教材。”人民论坛调研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奇评价,“福建以独特优势、机制创新与生动实践,构建了全域协同、层层递进的育人共同体,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福建经验。”
“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转化为福建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当课堂延伸至大地,当理论扎根于实践,青春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