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铺就圆梦路 山河不负英雄心——延吉老兵重访红色地标记
昔日烽火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今朝盛世里,他们在全社会的托举下,踏上了圆梦之路。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延吉市老兵之家服务中心的耄耋老兵们深藏心底数十载的夙愿,被时代照亮。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当前身为杨靖宇将军创建部队的“杨靖宇支队”旗帜特写划过屏幕时,97岁的抗日老兵李保甲热泪盈眶:“我要去通化,向这位敬仰一生的英雄深深鞠上一躬!”几位抗美援朝老兵同样心潮澎湃:“丹东鸭绿江断桥、集安‘第一渡’国门口岸……真想再回这些见证青春与誓言的地标看看。”
这些朴素的心愿,沉甸甸地压在延吉市老兵之家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徐淑子心头。这位坚持23年寻访600余名老兵的“守护者”正犯愁时,恰逢中华慈善总会到访。她道出老兵们想重返丹东的渴望后,在中华慈善总会统筹下,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三级慈善总会与中华慈善总会洁柔爱心筑梦项目迅速响应,全额资助行程,爱心之路就此开启。
9月20日晨光熹微,12位平均年龄超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在家属与工作人员陪同下启程赴丹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车厢里的歌声穿越75年,从出征号角化作山河无恙的告慰。鸭绿江断桥上,老兵凝望江面,郑重撒下金色菊瓣,如同向战友寄去“无字家书”——桥这头高楼林立,桥那头曾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毛岸英学校,老兵颤抖的军礼与孩童稚嫩的队礼交相辉映;下河口断桥边,望着嬉戏的孩子,老兵欣慰低语:“当年拼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太平日子。”
9月23日丹东之行落幕,新的圆梦任务接踵而至。徐淑子求助了正在集安驻村的延边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乔治——这位曾共同组织老兵进校园活动的老友,当即接过“圆梦接力棒”:“老兵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10月10日,以李保甲为代表的5位老兵启程赴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内,众人列队肃立瞻仰先烈;旁侧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里,一位老兵在“延吉炸弹”展品前久久驻足,因视力模糊竭力前倾,工作人员见状默默移开警戒线,这无声之举藏着对英雄的最深敬意。
10月11日,集安鸭绿江国门景区的“音乐公路”奏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兵们步入“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在带有战争痕迹的碉堡前回望峥嵘岁月。入户探访时,延吉老兵程守岩与集安老兵刘吉庆意外发现曾在朝鲜新兴里并肩作战,双手紧握话当年。
返程时,老兵们的闲聊透着欣喜与遗憾:“除了没上过大学,没啥遗憾了!”乔治默默记下这句话,协调延边大学为老兵举办了特殊的“入学仪式”。佩戴校徽落座教室时,老兵们挺直佝偻的脊背,红着眼圈颤抖着说:“今天我是来报到的大学生!”在场者无不动容。
事后送锦旗时,徐淑子才发现通化之行的开销实为乔治个人承担。校方当即表示承担费用,乔治却朴实地说:“能让老兵尽快圆梦,值了!”
“原以为这些地方只能在心里想想,没想到现在的‘路’这么好走。”返程多日,老兵杨玉跟仍感慨不已。他口中的“路”,既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更是由慈善组织、高校师生、社会爱心共同铺就的“圆梦之路”。这善意的洪流,托起的不仅是英雄的心愿,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昕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