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华社《参考消息》聚焦吉林 专题报道“抗美援朝第一渡”

新华社《参考消息》聚焦吉林 专题报道“抗美援朝第一渡”

2023-07-27 15:48:09 来源:参考消息网

1950年10月16日,夜幕降临,寒气在鸭绿江面聚拢成薄雾。一声令下,一支部队趁着月色,从集结地辑安县(今吉林省通化集安)出发。兵分两路,疾行如箭,循铁路桥、踩水下桥,飞速渡江,挺进朝鲜东线……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渡”。

抢占先机的时间、隐蔽的地点、秘密的行军、百姓的支援、首战的告捷,让“抗美援朝第一渡”在军史上留下了传奇色彩。42军124师370团,成为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之后,第一支渡江的团建制作战部队。他们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打赢了黄草岭阻击战,为夺取战局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鸭绿江滚滚流淌,铁路桥浴火重生。集安,是70年前的战争后援地,见证了42万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渡江赴沙场;是70年后的红色传承地,为无数中华儿女讲述前辈用生命换取山河无恙的往事。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集安寻找渡江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我们追寻,是为了传承精神。我们记录,是为了昭示明天。

隐行踪飞兵过江

黄草岭,位于朝鲜东海岸城市咸兴与长津湖之间,山高林密、壁立千仞,是当年敌军登陆元山向西北迂回的必经之路。按照志愿军入朝之初既定的“东顶西打”战略,42军的任务是布防东线,阻止敌军北进,掩护西线部队的侧翼安全。这也是124师370团比10月19日志愿军大部队提前3天渡江的重要原因。

“过江了!”42军军长吴瑞林在回忆录《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中描述,“我先头侦察部队孙照普同志已于10月16日18时过江,前进100公里,124师副师长肖剑飞率370团亦过了江,前进30多公里。”

“当时渡江部队兵分两路,步兵走的是铁路桥,后勤辎重车辆、马匹、非战斗人员走的是水下桥。”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孙连华介绍说,如今这座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洞的国境铁路大桥,在抗美援朝期间屡次被炸毁,桥体至今残留着弹痕。距此不远处的水下桥残存遗址,在岸上已很难看见。

为确保渡江效率与行踪隐秘,42军早在“第一渡”之前便完成了铁路桥修缮和水下桥抢建。1950年7月,吴瑞林带着孙照普等人化装成列车员进入朝鲜勘察地形,设计渡江方案。

铁路桥靠木板找平。既有的枕木结构和石子铺地导致桥面凹凸不平,成为行军障碍。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工兵和百姓配合,在铁轨两侧和轨道中间铺上木板,用抓钉固定,只将铁轨露出,既不影响火车通过,也能让步兵如履平地。

水下桥靠江底铺石。军民协作将石条铺于水面以下,既能隐蔽桥形,还能在作业时迷惑敌军侦察机。这条长375米的水下桥,使人感觉渡江者像踩在水上前进。桥修好后,他们又修了急造军路,用秸秆伪装,以备渡江遭遇敌机炸桥后使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此去兮不复还。疆场杀贼兮缚群寇,赴汤蹈火兮挽狂澜。”124师政委汤从列之子汤洪向记者介绍,父亲当晚渡江前留下这首诗。渡江后,370团连夜疾行到达朝鲜当时的临时首都江界。接下来,他们和后续部队一路东进,在10月25日前分别到达黄草岭和赴战岭,抢在敌军之前占领要冲。

“‘第一渡’非常关键,为东线争取了时间,为西线争取了空间,为第一次战役赢得了主动。”过去20余年采访了数百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通化市纪实作家孙艳华评价,第一次战役中著名的黄草岭阻击战就是“第一渡”的将士们打赢的。其间,370团2营4连激战两天三夜,打退敌军20多次进攻,歼敌260余人,阵亡14人,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荣誉称号。

保障“铁血大动脉”

鸭绿江,中朝界河,源于长白山,汇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流经集安203.5公里。1950年的集安,是一座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1.5万的小城,但在抗美援朝期间却见证了42万志愿军集结开赴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8月27日上午10时许,两架美机侵入集安上空,盘旋10余分钟。从此,这座小城不断遭遇敌机袭扰。

“抗美援朝第一渡”前,42军遇到建桥材料不够的难题,求助地方政府。时任通化地委书记张雪轩说:“木材用多少供给多少!至于石条不够,可以发动工人去帮助采打一些。”随后不到一周,五六百名石匠参加打石条,为志愿军顺利渡江提供了必要保障。

“抗美援朝第一渡”之后,集安百姓还保障了“铁血大动脉”。除了42军124师370团使用的铁路桥和水下桥之外,当地还另有13座水下桥。长期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集安市文联主席杨海峰介绍,1950年至1953年,当地百姓配合部队先后40余次建、修水下桥,使当地形成铁路桥为主、水下桥为辅的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集安作为志愿军入朝参战的主要通道,倾城支援。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的集安虽底子有限,但除了青壮年入伍、学校后撤,全域剩余百姓都在坚守。

“志愿军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是通化地区的口号。当地抽调工人、司机、医生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随军过江,还组织民工抢建抢修桥梁、铁路、公路以及装卸物资、转运伤员。当地劳动力无一闲人,还诞生了无数平民英雄,如一人缝补5000多件衣物的胡玉珍、7天7夜未睡整觉坚守话务所的都兴珍、“一根扁担活捉25名敌军”的曲洪一……

1950年10月30日,当时集安的第三担架支队队长曲洪一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抢救伤员,行至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时,前方出现一小股被打散的敌人。“缴枪不杀!”曲洪一在敌人趋近时大喊,和队友一齐用端枪的姿势举起扁担。被“伏击”镇住的25个敌人束手就擒,就这样成为担架队的俘虏。这根传奇扁担,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抗美援朝期间,通化地区累计派出担架队员17.2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20%。“他们在朝鲜战场抢救出18.2万名伤员,这是通化老一辈人当年最为骄傲的成就。”曲洪一的孙子曲富伟向记者介绍。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孟夏时节,鸭绿江水波清澈,五女峰葱茏叠翠,集安被战火洗礼的旧貌已然难觅,如今呈现出塞外江南的秀美。70余年前见证“抗美援朝第一渡”的铁路桥,如今是鸭绿江国门景区的主体建筑。为庆祝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景区今年专门投建了“抗美援朝运动红色廊道”、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乐公路”等设施。

距此北上约90公里,就到了通化市东昌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是吉林省安葬志愿军烈士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共有558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园区北侧,是抗美援朝纪念馆。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召开以来,我们在解说词中更新了抗美援朝精神等内容。”讲解员王玲玲说,纪念馆布局及展品、资料也得到更新,作为吉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3年每年吸引约10万人次参观。

“通化是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集安是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地方。来这里能重温从东北抗联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游客刘璟明评价道。

杨靖宇精神,在通化完成了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的“时空联动”。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通化是杨靖宇生前与日军战斗最多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被打散的老部队复聚为杨靖宇支队,抗美援朝时期又被改编为志愿军第42军125师,是“抗美援朝第一渡”团队的“兄弟部队”。

“抗美援朝,反帝前沿;通化儿女,奋勇参战……”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2019年推出的读物《知家乡 爱通化 千字文》,已列入通化全市中小学的阅览书单。当地许多孩子对“崇贵神勇”的典故如数家珍:关崇贵是抗美援朝期间第一位用机枪击落敌军战机的英雄士兵,他就来自从“第一渡”起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42军。

鸭绿江畔英雄城的红色文化传承,离不开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的纪实作家孙艳华历时20余年的推动。2001年退休后,她寻访了数百名从东北抗联到抗美援朝期间的老兵及后人,编辑了录入648位老兵简历的画册《军旗的荣光》,完成了《冰川血山》《血性碑》等老兵纪实作品。

2020年以来,她以《抗美援朝,打服对手的战争》为主题做了30多场专题报告。在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在“孙老师”“孙奶奶”的影响下更加熟悉了家乡的英雄历史,也更以家乡的红色气质为荣。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生于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的孙艳华说,“山河作证,岁月为名。没有那些英雄打响、打胜抗美援朝战争,就没有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铭记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我们对那些英雄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田蕾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即刻删除
  •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