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林下有“黄金”——看和龙市如何写就“绿富共赢”大文章
青山绿水之间,物华天宝之地。
日前,位于和龙市头道镇大阳沟的延边大阳参业有限公司林下参基地热闹非凡。
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将这里作为2023年高新技术赋能做强特色区域品牌研讨会的举办地之一,组织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涉农企业代表前来参观,一年一度的大阳参业林下参采挖季就此开启。
“在长白山地区,挖参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现在正是好时节!”与会人员在延边大阳参业有限公司参把头的带领下,穿梭在绿意葱茏的深山密林里,饶有兴致地寻觅林下参,体验神秘而独特的东北放山文化。
“进山采参时,要由一个大家伙儿都信得过且有丰富放山经验的‘山里通’当把头。挖参时,通常在人参枝干上系一根红绳,祈祷挖出来的人参完好无损。”大家边听边学,找到林下参后,在参把头的指导下,确定好参体走向,像考古一样谨小慎微地剥离开参体周围的泥土,再用签子顺着人参根须一点一点地采挖,直至取出完整的人参。
延边大阳参业有限公司现占有林地面积1000多公顷,林下参种植面积近400公顷,林下山参存货4000多万支、林下灵芝20多万株。此次研讨会将“聚焦延边长白山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和“抓实林下特色经济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走进大阳参业,正是对其成熟的林下参栽培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观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近年来,我州大力扶持发展人参产业,成立州人参产业项目专班、双链长制,通过推广人参种植科技化、推进园区建设规范化,强化品牌效应,创新市场销售体系,人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总产值稳步迈上百亿级。
和龙市位于长白山腹心地带,森林覆盖率达81.5%。林地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具有生长天然绿色中药材的良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超千年的野山参生长历史和半个多世纪的林下山参栽培历史,让和龙市成为长白山野山参基地,以及我州全力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和龙市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动力。
大阳参业是和龙市产业龙头,是全州乃至全省最具规模化的林下山参、林下灵芝生产企业。2015年,大阳参业在收集整理26个优良灵芝菌种的基础上,选育出了适于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在山参种源培育上采取“择优汰劣”“野性驯化”的战略,培植林下野山参。目前,大阳参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制定了3个地方系列标准,先后被评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林下灵芝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林下山参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
“国字号”殊荣的逐一落地,为和龙市发展林下经济层层加码、推波助澜。
和龙市以林下山参、林下灵芝和桑黄等一批中药材为产业抓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完成了林下山参、林下灵芝和桑黄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并承担起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试验项目的建设任务。2021年,坚持“择时观山”“梳篦排棍”“抬大留小”“以参养林”等传统农耕与生态技术的吉林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和龙市已成功创建省级桑参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桑黄菌棚达1352栋,已摆放桑黄菌袋460余万椴,拥有桑黄茶、桑黄酒、桑黄固体饮料、桑黄蜜、桑黄粉等10余种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林下参种植面积达2550公顷,打造了集特色种植、休闲采摘、产品初加工、特色旅游、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延边大阳参业生态园。
构建林下产业链,让和龙市逐步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持续书写着“绿富共赢”这篇大文章。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