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领跑”的秘籍——透视汪清县速度滑冰事业为何一马当先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汪清县向国家输送的速度滑冰运动员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战绩。光环如此炫目,荣耀接踵而至,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铸就了汪清县速度滑冰事业如今的成就? 记者日前深入汪清县寻找答案。
记者在汪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室外冰场上看到,一个个身姿矫健的青少年在冰上飞驰。不远处的教学楼里,汪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杨传喜凝视窗外,仿佛在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明日之星的身影。
汪清县速滑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原汪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金锡焕,已从事速滑事业50余年,至今仍奋战在汪清县速滑人才培育一线。他告诉记者,在我州,汪清县速滑事业起步较早,于1964年就创建了青少年业余体校,开设了速度滑冰科目,培养出了一大批速度滑冰人才。
记者调查了解到,自上世纪60年代初,汪清县凭借地处长白山麓、冰场海拔280米、冬季气候适宜、结冰早、冰期长、冰质优良且污染少的自然气候及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冬季冰雪运动项目,通过浇筑冰场、培养运动员、积极承办各类赛事等方式,培养了孔美玉等一批代表国家参加冬奥会速滑项目的优秀运动员。
1978年,汪清县在州内率先投资建设了体校宿舍,接收偏远乡村的孩子进入体校训练,同时在校内开展文化课教育,解决了农村家庭孩子长期往返训练带来的不便与经济负担。此举一经推出,就激发了我州速滑运动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很多热爱速滑运动、身体素质优良的农村孩子被送进专业队进行训练。
由于汪清县速滑成绩在我州独占鳌头,早期的汪清籍教练多次参加国家级水平的速滑培训班,加之教练与运动员之间发生良好的“共进反应”,呈现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从科学训练体系等方面提升了能力。
正是凭借这些优势,汪清县逐步成为速度滑冰领域的重要人才输出地,赢得了“速滑之乡”的美誉,这为汪清县速滑事业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汪清县速滑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个别短板。面对不足,2014年6月,汪清县投入220万元实施了汪清县体育公园速滑场工程,新建了400米标准速滑跑道(防水型)、运动员地下通道等;2017年争取资金260万元,建设了800平方米仿真冰健身馆;2021年争取资金150万元,建设了占地300平方米的可移动冰场。速滑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汪清县开展速滑运动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训练场地条件,更为承办各类大型赛事活动打牢了基础,由此给汪清县速滑事业创造了再提升的空间。
面对新形势,杨传喜接任汪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后,坚持“引育”结合和“体教”结合,一方面组织速滑教练积极参与各类高水平培训班、研讨会,观摩重大体育赛事,鼓励教练员们学习借鉴国内外前沿训练理念与方法,通过内部经验分享交流和“老带新”等方式,确保速滑教练员队伍稳定和延续,促进全县速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汪清籍优秀退役运动员,给政策、给待遇,鼓励他们回乡任教。国际级运动健将田宇就是众多回乡任教的汪清籍运动员之一。他曾多次在国际、国家级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2022年,退役后的田宇与妻子——国家级运动健将李丹回到汪清县,致力于培养青少年速滑运动员人才。
杨传喜对记者说,如今的训练体系是历代教练的经验传承,是科学总结、提升的结果。拥有像田宇一样的高水平教练,加之科学的训练体系,他们可以帮助更多优质速滑苗子加固技战术基础,才有可能创造出更优的战绩。但相比较一些大中城市,汪清县还没有标准的室内速滑场馆,限制了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时长。若能像长春一样拥有室内的速滑场馆,运动员的成绩还能更进一步。
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后,我州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好苗子”必将在一代代速滑人的倾力培育下成长为“参天大树”。期待有朝一日,汪清县也能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样,培养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并因速滑而闻名世界。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 茂